(苍坡村内仁济庙外景)
美丽的楠溪江两岸,古村镇座落其间。距经济巨人的温州几十公里的山里保存完好。年代久远,大都是南宋时期建村,建筑风格质朴,布局独具匠心,处处散发出渔樵耕读文化清醇韵味,很是值得欣赏,我二度行游这里依然兴趣不减,有同行者曰:嘛破村子,还不如咱们家乡的村子呢!更不如安徽古民居。哈哈,殊不知,这里的古村落早于皖南的明清民居400年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五月的楠溪江,翠色万千,三百里溪江水,逶迤曲折,苍坡古村隐约在山水间
苍坡村是一个全封闭式的古村寨,院墙和寨墙,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村口设木牌楼一座,上写“苍坡溪门”四个大字。牌楼外与道路相接是一方用块石铺设而成的“进士坛”,前设三级台阶,叫“三试阶”,取意县(府、院)试、乡试、会试,分别为考秀才、举人、进士,是封建时代读书人为官的必由之路。
整个苍坡村按阴阳五行规划,以“文房四宝”作为布局的指导方向,突出“耕读”。村中街巷呈八卦形,以方形环状的鼓盘巷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开八条路,经村寨的八道门通向村外。在村落的东南方造起两方池塘作为“砚台”,在村中正对笔架山之处,修造了一条笔直的“笔街”,让笔架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笔架”。同时,在“砚台”两旁搁置端头打斜的条石以为“墨”,又以村四周展开的3000亩平畴为纸。以纸、砚、笔、墨文房四宝为规划的苍坡村形成了。
在宋代,“耕读”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大特征。当初苍坡的祖先用“文房四宝”来规划、设计村落,其真实的意思大概是想用“文房四宝”来激励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祖。
祠堂外景,大宗祠历来是苍坡、方巷两地李氏宗族聚会、重大族事庆典的地方。
兄弟亭
仁济庙前两棵苍翠挺拔、树龄八百多年的老柏树,苍劲的枝干虽然少了一份当年的荣耀,却多了一份阴凉与古朴。
祠堂里的戏台
仁济庙,始建于公元1180年,相传是根据宋朝殿试的场景设计而成的。整个庙宇三面环水,三面置美人靠,前后分三进、两个天井,大门模仿殿试时皇帝、大臣和三甲出入规制而建。庙内庙外树影婆娑、花香鸟语,形态奇特、精妙,水流萦绕,极富灵动感,远远地望去,如同一只画舫漂浮于池水之中。是一座融庙宇之神韵与园林之情趣为一体的水榭。

苍坡原名“苍墩”,位于浙江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村北2.5公里处,占地146亩,现有人家486户。五代后周显德二年 (955),始祖李岑(号苍墩)为躲避闽中的战乱,从福建迁居到永嘉建宅,并以其号苍墩为村名。宋绍熙年间为避光宗赵惇(与“墩”同音)讳而改名为苍坡。宋孝宗淳熙五年(117
8),第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对村落建筑进行重新设计,决定以“文房四宝”的人工规划来改变不利的风水条件。

民居



幸福的孩子,悠闲的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