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教训(一)基金
(2015-04-05 19:39:22)
1996年开始理财,期间尝试过A股股票,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B股,H股,美股,外汇期权,外汇保证金交易,石油双向交易,权证,国债,企业债,可转债等等,经历了99年的牛市,07年的大牛市,以及现在的大牛市,赚了的就不提了,来说说这期间的投资教训。
第一是基金,倒不是说赔的最多,而是当亏损时才去研究它的本质时才发现中国的公募基金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多么多么坑爹的设计,我想此生只要公募基金的制度不向投资者保护方向改变,不会再投一分钱。我投过一只QDII基金,就是上投摩根的亚太,操盘的台湾基金经理杨小姐在2周内花完了超募4倍的投资者的300亿人民币现金,在之后的差不多10年的时间里,基金的净值无论市场多么的波澜壮阔,始终低于0.8元,基金的十大重仓股每隔一段不长的时间就会全部更换一次。我不想说什么道德风险,只能说台湾的基金经理给我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合法抢劫经典案例。因此在多年后,我也能深刻理解投资教父巴菲特的一句话:普通投资者最好的选择就是去买一只成本最低的指数基金。另一只是招商先锋基金,同样的走势,但相比亚太摩根,则是小巫见大巫了。
基金经理的手法一是通过同一间基金旗下不同基金之间的交叉持股,将某一只基金打造成明星基金,而当投资者要申购这只基金时,会被无一例外的告知:对不起,封闭了,我们有同一经理管理的另一只基金正在发行,要不要考虑下?手法二是无论基金是否赚钱,管理费雷打不动的是要照收不误的,按照每年1%到2%的管理费,投资者的本金一直会减少。手法三是通过运作基金频繁交易收取通道费的提成,这也是为什么会传出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高管对使用哪一家券商作为通道发生争执,导致前者离职。手法四是通过运作基金为市场上的庄家或大股东锁仓或抬轿,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市盈率超高的垃圾股中会有机构投资者,或者新股一上市就会有机构投资者参与疯抢筹码,而抢到的筹码,会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阴跌不止。通过这几种手法,基金经理与其公司会把投资者的本金逐步转化为他们的私产,这也解释了巴菲特在任何场合都不推荐购买非指数基金的缘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