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之探索

(2011-04-23 17:01:43)
标签:

杂谈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勇于创新的园地,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儿童情趣很浓, 主动性不强,自理能力差,厌烦呆板生硬,喜欢生动有趣等方面的特点,把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巩固语文知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语文能力。

一、亲子型作业 
    特别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有限,甚至连作业都记不完整,这就要求家长发挥一定的作用。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比如在学习拼音和识字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识字能力,可设计“我来当小老师”等形式,让孩子们读给爸爸妈妈听; 在学习写字时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写的字最端正;在培养学生朗读习惯的时候,倡导学生与家长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倡导学生与家长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家长读给子听、孩子读家长听、家长学生一起读,有条件的可以拍下照片供大家欣赏。下册的《识字5》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猜谜语,于是抓住他们的这种心里特点,布置一些谜语识字学词作业。谜语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家长编,学生猜,也可以是学生编,同学、家长、教师猜。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举行编猜谜语的活动,即使学生有时编得不尽如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习兴趣。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在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好和家联系卡进行表扬,树立榜样。

二、朗读型作业

朗读作业几乎贯穿整个学期,包括假期。每天晚上让孩子把本天学习的课文读给家长听,并让家长签字给老师的检查与评价提供依据。每天读一篇故事或古诗,在周五向大家展示。一年级下学期,每个星期五布置一份朗诵录音的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每人读一篇学过的文章或自选的优美诗文,星期一带到学校,利用早读和阅读课的时间放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评出“优秀播音员”。朗读型作业使学生的朗诵兴趣浓厚,朗诵积极性提高,朗诵水平有所提升高,而且也使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表演型作业

抓住一年级学生具有喜欢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布置学生同学间和家长配合来进行情景表演,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他们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有了亲身的体验,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都是具有很好故事情节的文章,布置学生演一演;在学完《四季》、《自己去吧》、《荷叶圆圆》后,让孩子带着动作背诵给家人听。这样学生入情入景,兴趣盎然,比让他们多读几遍课文收效更大。不仅丰富了学生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四、想象型作业

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自由联想、想象的机会,学生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例如:比如在学完《乌鸦喝水》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小乌鸦,你还有什么办法喝到水呢?孩子们兴趣大增,他们编出的故事充满童稚,想象出人所料,令人惊喜。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作业,让儿童的学习情绪高涨,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学生往往会因兴之所至,产生超越“阻碍”的力量。学生学习了《兰兰过桥》这一课后,对“潜水桥”和“塑料桥”的特点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如果你是桥梁工程师,你会设计怎样的桥?把你设计的桥画下来,并写一段话来说明你画的是什么桥,它有什么用途。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的说:“我要设计隐型桥”。有的说:“我要设计自动感应桥”。还有的说:“我要设计多功能桥”。于是就有“机器人桥、铅笔盒桥”等等各式各样的桥,孩子们的设计出乎成人的想象,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在学完《地球爷爷的手》后让孩子想象:“如果地球没有了吸引力,地球上会变成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有的说:“熟了的桃子会飞起来”。有的说:“路上的汽车会飞起来”。有的说:“人们没有办法自己想去的地方”。还有的说:“我们会被月亮吸到月球上去”。这种活动性、实践性家庭作业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发展了思维,而且进行了说话、写话和绘画等能力的训练,同时能是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即: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画、动笔写,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收集型作业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经常根据需要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这类作业也很吸引学生,他们会想许多办法来查阅资料,如上网、在书店查阅、询问家长等,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了解都有哪些小动物需要冬眠;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松鼠、梅花鹿、袋鼠、马、狐狸的尾巴各有什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课上交流汇报的内容确就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虽然也有没有搜集资料的学生,但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也增长了不少见识。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及课上的交流展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情感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了实质性地升华。学完《识字8》后学生对谚语有了浓厚的兴趣,我就让学生课余自己通过学亲朋好友的方式积累更多的谚语,在阅读课上交流。

六、观察、绘画、创编型作业

一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有趣的新鲜事物。观察、绘画型作业是学生获取感性材料的基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还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培养。如教学《四季》这一课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观察春天的景物,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春暖花开、草木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学完《四季》一文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画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并仿照《四季》写一段话。在学完《比尾巴》一课后,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仿照课文口头创编了两段,课下,我利用周末让孩子通过观察或资料的收集了解动物耳朵的特点,让孩子创编《比耳朵》。我们在学完《画家乡》一文后,就布置孩子画画自己的家乡,仿照课文用一段话夸夸自己的爱乡;这样中观察、绘画、创编的形式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种作业。

七、活动型作业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缺乏交际能力,理事能力,不懂得为他人着想。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精心安排作业内容,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三八妇女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再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打洗脚水、捶背、叠被子,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做一张货卡献给妈妈;教师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或画一副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敬爱的老师。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关心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

总之,一年级的作业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我们争取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差异,既是书本知识的迁移运用,又是求知、做人、健体、生存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