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
(2023-11-22 11:15:50)
标签:
文化 |
多元一体,海纳百川
周兴茂
怎样认识周人?周人的源流是什么?什么是周文化?周文化的文化中心有那些?怎样研究和认识周文化?研究周文化要注意那些问题?等等,我想对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谈点个人看法,如有不妥,真诚地希望各位宗亲和朋友,不吝赐教!
1. 周人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研究周文化,必须先从研究周人开始。据我国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周氏人口已达2690多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9%,按姓氏排名全国第十位。这么一个庞大的周氏,我们既可叫它周人族群,也可叫它周氏族群。族群,是可以共同分享历史、文化和祖先的人群。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从秦开始,就形成为一个稳定的“多元一体”的整体。到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56个民族是多元,汉族是主体。事实上,周人族群在自身的形成过程中,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几乎一样,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甚至可以说,周人族群的“多元一体”简直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缩影。应该说,在绝大多数的周人族谱中,都公认黄帝玄孙后稷为其始祖,早年姓姬,一直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周平王次子姬烈、周赧王等一脉相承,大概在秦汉之际和后来的唐玄宗时代为避讳大量改姬姓为周姓,其中周公旦、周平王次子姬烈、周赧王三支为主流;另外,据资料介绍,黄帝时有大臣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他们的后代当然也属于周人的“一元”;在周王朝初期的分封、北魏、南北朝、唐代、明代等时期,也有一批不同姓氏的其他人因种种原因改姓周,这些人就是名副其实的“多元”了。就是在今天,也还有极少数的他姓人会因种种原因改姓周。总起来看,今天的周人就是一个以姬姓改周姓为主体,加上古老的周人后裔、以及在不同朝代改姓周的其他人融合而成的“多元一体”的整体,正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一样。所以,我们的心胸应该放开阔一些,天下周氏是一家,姬周不分,彼此不分,大家都是宗亲,既然“多元一体”,就应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周人的源流和动态的文化中心
我一直认为,就目前的条件而言,研究周人最权威的资料还是司马迁的《史记》。在《史记》中,司马迁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周人的迁徙以及发祥过程。后稷可能诞生于今山西的稷山,成人后做了农官,后被舜封于邰地(今陕西武功一带)。到后稷之子不窋时,丢失了农官,不窋即率族迁徙豳地(今甘肃庆阳、陕西豳县一带)。到古公亶父时,为避戎狄侵扰,又举族迁至岐山周原,并建立了古周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一举灭商,西周建都丰镐(今西安附近)。东周时,又迁都洛阳。到周赧王后期,姬姓王族的主要活动范围可能在今天河南的汝南一带。公元前256年,周终于被秦灭掉了。也许,到秦汉时,汝南一带以及山东一带大量的姬姓人,为了怀念古周国以及近800年的周王朝,便陆续地改姓周了。应该说,以姬姓周人为主的这条发祥脉络,基本清晰可见。由于周人的不断迁徙,所以,其文化中心也是动态的,大体上也随着政权的更迭和周人的迁徙而不断变迁。如果我们把这些不断变迁的文化中心串联起来,就构成为一条不间断的文化中心链条,这就是:稷山——邰——豳——周原——丰镐——洛阳——汝南,然后就像天女散花一般地撒向全国乃至世界。
3. 周文化及其核心价值
不管我们研究周人,还是周族,其根本就是要研究周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周文化呢?我曾在《论周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的奠基地位与引领作用》一文中,大致地谈到了周文化的定义。当然,任何定义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并且,任何定义总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所谓周文化,主要是指姬姓周人在其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不断创造、吸纳、演变、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当然,其核心是一系列一以贯之的稳定的并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和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周文化的发展虽然源远流长,但主要是从周文王开始,由西周初年的周公旦不断构建,经过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轴心时代,最终形成的一整套以“仁义”、“道德”为内在本体、以“礼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中庸”为价值目标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在物质文化上,创立了以铁犁为标志的农耕文明等;在制度文化上,创立了封建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国家制度。如果我们从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来看,从商末到西周乃至整个周代的800年中,最终形成的伟大的周文化,既是整个中华文化的一段断代文化,又是整个中华文化从诞生以来的第一次伟大变迁。西周把一个神性、残暴的商纣王朝,转型成了一个人性、文明的国家,实乃伟哉壮哉!著名的许倬云教授说:“西周以蕞尔小邦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实,早在唐玄宗之前,周公就被尊称为“元圣”和“文宪王”,孔夫子不过是“文宣王”,各学校都是祭拜周公的。是唐玄宗为了贬“武周”而扬孔子,这才使孔子有了后来的“大成至圣先师”尊号。连孔子自己都承认,他不过是周公的学生而已。孔子为自己确立的终身奋斗目标,是“克己复礼”,复周公所创之周礼。所以,中国的儒家文化,应该叫“周孔儒家”或“周孔之道”,这才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
4. 研究周文化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方法
第一、 实事求是的基本方法。研究周文化,一定要实事求是,绝不能胡编乱造和
想当然。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教授,曾提出过“二重证据法”,即一方面,要看古文献记载;另一方面,要通过考古发掘,获得实物证据;只有这两方面结合,相互印证了,才可确认和下结论。特别是在今天,在考古发掘中,既可运用同位素或碳14进行准确测年,又可进行基因比对,这样得出的结论就基本可靠了。后来,一些人又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加上了一重人类学的诸如口述史、民间流传、田野调查等,合起来就称“三重证据法”。就是说,确定一个历史遗迹或遗物,要这三个方面相互印证,环环紧扣,才可下结论。
第二、综合、全面、整体、辩证、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研究周文化,一定要站在整个周文化的全局和整体来看问题,绝不能只看到某一点就夸夸其谈,以偏概全。比如,周氏的主干与支脉、周姓的来龙去脉、周氏的源与流、周氏文化中心的流变、周氏的迁徙等等,如果只凭一星半点的文献材料就武断地下结论,甚至强词夺理,显然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第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下周氏是一家,姬周不分。作为国姓的周氏,其血统之高贵,历史之辉煌、名人之辈出、成就之斐然,等等,都是世人皆知和称道的,但今天的周氏,已没有了任何值得夜郎自大的理由。唯有海纳百川,方能有容乃大。如果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盲目排外,老子天下第一,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只能使周氏裹足不前,甚至遭到削弱。所以,周氏必须以和为贵,把团结和统一作为族群发展的最高准则;要与时俱进,重塑周氏固有的道德、诚信、礼仪之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