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羊年除夕当晚,央视春晚电视直播收视率为28.37%,创下历年新低。据悉,从2008年鼠年春晚有公开数据可查开始,春晚收视最高的一届为2010年虎年春晚的38.26%。去年马年春晚,全国有202家电视台对春晚进行了同步转播,综合计算出的全国并机直播收视率为30.98%。该收视数据公布后,冯小刚的跨界执导就被指为“央视十年最低”。
春晚收视率下降其实是情理之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反倒是对收视率下降的行为值得大惊小怪。说到底,春晚不是春节的全部,只是这个节日的佐料。按道理,全中国十几亿人口,地域横跨南北东西960多万平方公里,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指望用一台春晚来满足全国人民的胃口,实在是勉为其难。但是,为何这种文化大餐本身面临众口难调的情况,却为何十几年来一再被人为拔高标准?盖源于国人习惯的万事追求一统与完美的特性有关。于是,办春晚的、看春晚的都很累,都不满意。
造成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的陈旧。过去,我们的春节文化生活方式简单,一台晚会就能逗得全家直乐乎。那个时代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是一样的匮乏,于是,春晚就很容易被全国人民锁定。但是,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必须使用互联网思维,判断事物发展的标准也必须做相应的改变。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
那么互联网思维给春晚带来什么样的实质性变化?
第一应该是娱乐方式的多元性。这个可能是最大最直接的变化。如今的年青人还有多少人向他们的父兄那样端坐在电视前看春晚看联播?网络媒体、微信、微博等恐怕是他们的首选。
其次应该是内容上的多元选择。与长辈们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不同,他们可能在聊微信、看段子甚至于精彩的微信内容。他们如同全天候的信息接收机,在消遣中也在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再一个是手段上的多元。看春晚通常都是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热闹。或边看电视边包饺子,或拉家常,等等,但是显示终端的多元化,让电脑、手机等终端都能接受节目,这个时候,是否选择央视春晚,他们就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既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内容,又用不着和大家争电视机遥控器。此外,春晚连年难办连年办,也的确难以出彩和创新。
所以说,央视春晚收视率下降只是个开始。而收视率下降问题只要理性分析,就用不着担心,更不要以为天就要塌下来。实际上,它反映了在互联网带来的多元社会下,人们的多元选择。这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进步,只有顺应了这种进步趋势,进而做相应的调整,才能够成功。这或许是央视春晚收视率下降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