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人才市场上始终存在着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怪现象”,一方面,每每临近大学生毕业季,大学生们都要为就业而绞尽脑计。而另一方面,每年的春节过后企业开工,全国多省份的企业老板度过了纠结无奈的几个月,忍受着技工荒,招工难、用工贵愈来愈成为制约很多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报道,为了解决“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据悉,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但是,对于这种近乎一刀切式的转变,人们还是有诸多疑虑。主要的问题在于,一是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这样的转换本身不可能一蹴而就。如同高职教育转向学历教育不可能保证质量一样,普通高校转向职业教育,看似是一种向下走的俯视,实则是两个不同教学体系之间的转变,尤其是不经过试点就大面积转换,必定有绕不开的问题。而教育是对于人的塑造,一旦塑造失败,耽误的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所谓误人子弟其实也是无人终生。此消息一出,人们议论与质疑多多,便是这个道理。二是现行体制机制的制约。过去一段时间,国人视大学生为天之骄子,虽然后来由于就业等原因,这样的观念所很大变化与淡化,但是,当高中阶段大家学习成绩几乎相当、难分伯仲时候,因为高考一锤定终身的原因,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特别是,国家现行体制上人为地划分了不同身份待遇,在有些职业包括公务员考录上设立门槛,没有实行国民待遇,因此,等于终身为蓝领谋生。三是社会认可度存疑。这些年来高职教育管理上存在颇多非议,因为进入门槛比较低,鱼龙混杂,管理混乱,少数高职院校变相成为违纪者的天堂。而一旦将大量的普通高校转换为高职,可能为造成整体教育质量的下降。与那些高职院校不同的是,当初它们本来就是一些中职、技工学校拼凑起来的,面向的就是学习成绩差或学习自觉性不高的、甚至是没有系统学习完中学课程的人,给社会的印象并不好。如果普通高等院校整体的加入,社会预期对此也会降低,到时候说不定会造成大量失学的学子,至少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四是市场接受程度使然。大面积一次性进行转换,虽然比较省事,但是这样会涉及到众多的个人、专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平稳衔接问题。弄不好又会出现新的过剩。
以上原因只是在可以预见的范围进行简单分析,还有一些潜在的影响还难以预料。虽然,普通高校转高职从理论上看是能够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但是,它绝非是唯一的途径。况且,整体转换能否收到预想的效果还有待遇实践与进一步的评估。特别是对于这项涉及千万年轻学子终生前途的大事、涉及祖国未来、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既要强调顶层设计,也要摸着石头过河。
有关文章链接:http://news.163.com/14/0510/12/9RSPNH9R0001124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