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本月18日,在浙江“两会”中,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人大代表陈妙林透露,内地去年有50多家星级酒店主动“降星”,甚至有些星级酒店主动“脱星”,取消了星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与过去主动上星争星相比,这些酒店主动降星、脱星究竟为了啥?
据媒体进一步报道,因为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不少党政机关明确规定不允许在高星级酒店消费,部分餐饮企业受到影响。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对2013年上半年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饭店经营情况进行的调研统计,2013年上半年,全国三星级及以上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为53%,五星级饭店客房一半空置。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经营下降,不少星级酒店于是便主动争当“脱星”的情况,比如,南京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就主动降为四星级,这在酒店业界应该属于闻所未闻的事情。
按照国际惯例,旅游酒店争星、上星级是市场的客观需要,一个健康的酒店消费市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档次的酒店。但是,一段时间以来,随公款消费“起舞”的酒店业有一种畸形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一哄而上建设高星级甚至是超星级酒店,另一方面,一些低星级的酒店也千方百计向高星级酒店挤,其目的不外乎是多分得公款消费这杯羹。也导致了饭店酒店业发展超越了市场的实际需要,一有风吹草动,便“弱不禁风”。这种跟风而上、逆风而下的形势,是酒店业自身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从这些酒店主动降星甚至脱星的目的来看,与此说是在适应消费市场变化,还不如说抱有投机成分。是一种临时的应激反应。之所以这么说,他们只看到党政机关不允许在高星级酒店消费这一面,而没有看到党政机关将来会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尤其是公款消费这个大趋势,所以,才匆忙采取降星甚至脱星的措施试图挽留这部分客户。这是其一。其二,作为一家真正面向市场的酒店,当前要做的,是要分析市场容量,进一步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做好市场推广。应该说,每个星级都会对应相应的客户需要,要利用电子商务等各种平台,做好市场开拓,弥补党政机关需求萎缩所产生的空缺,这才是应有的积极方式。否则,一味迎合、适应机关需要而采取对应的措施,就会永远处于被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