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江淮之间终于一改多年来冬季无雪的缺憾,雪一场接着一场,从上一年11月份早到的雪,到农历虎年春节前后的一场接一场的雪,虽然给回家过年的人们带来了不便,但是,雪天的蜗居,到让人很容易想起童年时代的春节,想起雪天走亲访友,踏在深深积雪中,那种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
年味随着年龄的增大不断在不断渐行渐远。这大略是成年后不再奢望过年的感觉。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大概是相对于现在来说物质的匮乏,但是更多的过年的那种扑面的亲情与纯朴的民风与浓厚的年味。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时候,总是要下着大雪。雪似乎也是年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雪,虽然给出行带来了不便,但也阻断了大人们远行的念头,一门心思在家过年。大年初一,便踩着厚厚的积雪,跟着大人后面串亲访友,而最喜欢的说的话便是“拜年拜年,粑粑朝前,板凳坐坐,瓜籽磕磕”的顺口溜(大概就是这个内容,具体的记不真切了),尤其是到邻居家更是如此。而每每看到邻居前来拜年,主人家便甚是高兴,纷纷起身让座,拿烟倒水端出瓜籽糖果之内的年货,给拜年的邻居品尝,看着外面漫天的积雪,企盼着瑞雪兆丰年,农耕文化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而拜完年之后,孩童们最喜欢玩的便是,找到一块人迹未至的洁白雪面上,堆雪人、打雪仗……到了吃饭时间,再一溜烟散去,其乐融融。
而今,这一系列的与年有关的活动都停留在记忆中。尤其是近些年来,雪越来越少光顾春节,春节缺少了雪的背景,本身的味道就少了一半。与城市高楼的不断攀高成反比的是,人际关系的不断淡漠。加上大量增加的城市流动人口,每到过年,候鸟一样的散去,年在纷扰中透着寂寥。而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不仅大人们不再期盼过年,就连孩子们也不再关注。这个在中国被过了几千年的“大年”,一下子沦落到与五一、十一这样的“节”日为伍。这恐怕是古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不过,这是一种大趋势。尽管近年来一些专家们呼吁要保护好春节这个文化遗产。但是,年味变淡是个大趋势。因为春节毕竟是农耕文化的遗存,在我国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以及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的情况下,出现了春节不敌圣诞节和情人节的情况,很难指望春节再有往日那种辉煌,春节更多的是一种回忆,一种象征。不过,这种深深契入一个民族文化血液中的记忆,犹如我们身上隐性遗传基因,一旦条件适合,它便又显示出来,一场雪、一个与春节有关的活动,都会唤起我们有关春节的更多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