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内需,是应对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趋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
扩大内需的基本面是要普通人有钱花、敢花钱。有钱花是指在消费时确实能够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当前,虽然温饱问题解决,社会进入了初步小康,但是,这样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老百姓的需求还有很多得不到满足。核心的一条,不是没有供给,而是购买力不足,手中用于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钱不多。造成这样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表示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现有的收入分配情况下,劳动者报酬的比例相对比较低,且劳动者报酬在分配收入结构中有所下降。在GDP中,劳动者报酬的份额在逐步下降,比如说从1995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在GDP当中的比例从51%下降到39%。但是,同时企业盈余从23%上升到31%。二是目前的收入差距比较大。农村与城市收入的差距比较大;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差距比较大。
解决钱不多的途径现时有三条,一条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第二条就是提高工资性收入占GDP的比重,第三条就是降低个税。第一条措施是一项持久且长远的措施,但是,在当前经济下滑的总体形势下,显然不太可能尽速见效;眼下最直接的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和降低个税。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据了解,2007年全国一年征收个人所得税估计在3000亿元,其中中低收入占50%左右。而这中间最需要钱的就是中低收入者,也就是所谓的工薪阶层。因此,一方面提高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降低个税,才会实现个人收入的增加,也就是说购买力的增加。这样就能快速增加即期可支配收入量,增加购买力,拉动消费,这是和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同时,调高甚至逐步取消工薪阶层的个税征缴基数,转而主要向社会高收入阶层征收个人所得税,也显示社会公平。
敢花钱的前提是,要创造条件,营造一种让老百姓敢花钱的环境条件。由于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等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群众对未来的消费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为保证未来长远的支付,很多人有钱不舍得花,中国普通老百姓都有一个很普遍的习惯——储蓄,不到万不得已这钱是不敢花的。故而在我国民间究竟有多少闲钱,一时都说不清楚,总之是有几十万亿这样的庞大数字。要让老百姓敢花钱,就其前提是让老百姓看到未来的希望,政府要用公共财政增加对于公共设施、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投入,使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尤其是政府投资公共设施建设、公共福利方面要个长远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在公共财政上要有明确的投向和示范作用,而促进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投向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用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公共设施,让老百姓感到无需为将来做过多的准备,这样,才能敢花钱。同时,政府在公共支出上的加大,还会引导社会把闲置资金投入到拉动经济增长的链条上,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