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纷纷扬扬的方静“间谍门”以方静的神速复出而画上了句号,但是,有关这件事的发生的动因却仍然无法在大众中消弭,所话说,无风不起浪,这个风倒不是方静一定“泄了密”,而是,在在这件事背后,一定有另外的目的,至少让人看出了炒作的明显痕迹。也就是说,至少,沉寂了几个月的方静为了复出而炒作的痕迹还是露出了“狐狸尾巴”。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艺人。因为在娱乐圈,一些女艺人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先是恶炒一把,让后华丽转身、高调复出,这样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对于某些过气的女艺人,有时候甚至能收到奇效。不容置疑的是,方静的这一把“间谍门”炒作也可谓收到了奇效。
为什么要这么说?还是让这个炒作话题说话吧。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的老百姓,在饭后茶余会对什么感兴趣?如果硬要排行的话,第一个恐怕是名人的感情纠葛,其次恐怕就是国家安全了。现在的老百姓对什么最感兴趣?第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女主播来说,不能轻易使用,那容易造成自家感情上的硬伤,而进程也难以控制,说不定还真的弄出了家庭破灭,不是未婚女性是不敢轻易动的,再者作为官方媒体的主播,还要维护公众形象的严肃性,一旦染“色”了,基本上也就玩完了,因为这个事情“越描越黑”,说不清道不明,也没有一个机构来证明你的清白。所以“这个不可以有”。而国家安全的问题在今天是空前的被重视。但是,这是个政治性很强话题,虽然炒起来后,风险很大,但是,政治话题的易碎性决定了炒作的可行性。一者因为这个话题有点谱,容易让人相信,因为方静先前就是主持《防务新观察》节目,虽然,能够在央视上大谈特谈的话题,本身就没有多少敏感性,但是,可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其次,这个话题易碎。所谓易碎,就是这事容易被调查清楚,而一旦真相大白后,人们非但不追究当事人什么责任,而且多抱有同情心,感觉她是被栽赃,是弱者,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公同情感。所以,只要是官方或同意、或默许或操纵,最后都会化险为夷的。会达到炒作的目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经历了这次事件后,对于方静,只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晚上看她的《世界周刊》,看她胳膊不停地抖动,我不知道此时她的心态究竟如何。反正经历了这次事件,她也算吸引了足够的注意力,应该是赢家之一。但是我还想说的是,如果是真的炒作,我倒是要奉劝方静和某些官方媒体,到此为止吧,公信力比注意力更要紧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