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那天下午14时30分左右,就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2分钟,我们这里也感到了明显的震感。所幸的是,它只是汶川大地震的外围震波,因此除了给我们制造短暂的惊慌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损害。但是,我们在庆幸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对于地震方面的应急处理,尽可能避免人员伤亡问题却又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
当时,因为震感强烈,很多在高层建筑里工作的人们已经有序地撤出到安全地带,但是,有些人因为还没有搞清情况,仍然在那些建筑中。在大多数人都撤到相对安全地域后,有关人员就立即拨打地震主管部门和有关应急部门的电话,询问情况。可能是大家都不明情况急于想知道情况,所以这几个电话一直打不通。这个过程持续了约有40分钟时间。这个过程中,外面的人也越聚越多。因为在上班期间,还有很多公务需要处理,很多撤出来的人,因为没有得到明确的信息,就冒着危险又重新返回办公室。直到返回办公室后,才从网络上得知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但是一直没有当地有关部门的确切消息。
从已经发生过的一些大地震来看,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如果5月12日下午发生的小震是一种大震的前震的话,那么惨剧就会发生,而且这种惨剧实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情况下发生的,谁会来对此负责?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不仅后怕,更引起了我们对地震预防以及临震前应急反应问题的深深地思考。这次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如何立即启动响应机制,及时做出相关的信息披露?特别是事先如何周知市民,当地震发生时候,通过什么渠道及时获得信息?二是引导好市民在地震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当时的情况。包括是否撤离高层建筑物,是否继续工作等等。
对于地震的预报工作固然是个难题,但是,当发生了震感或小震后,如何及时做出应急反应,及时做好信息披露和预防指导,确实是个问题,这不仅仅是个别问题,而且还很普遍。正因为是问题,是难题,我们真的需要直面。在这方面我们宁愿把问题估计得严峻一点,而甩掉所谓的“稳定民心”的包袱,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等到发生了生命财产损失后,我们才慎重其事的宣布情况,为时已晚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人心不稳。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央对于外界的信息公开透明已经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