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先育心(2011年12期 阅读 书评)

(2011-12-14 11:29:54)
标签:

育儿先育心

包林运

父母

育儿

分类: 其他
育儿先育心(2011年12期 <wbr>阅读 <wbr>书评)


◎ 文/赵立

最近亲见的一幕:孩子在低声地争辩着什么,被妈妈厉声喝止:“你敢跟我这样说话?我给你脸了是吧?”
“给你脸了”这句话,含义丰富:第一,你自己没有脸(尊严)。第二,你的脸得由我来给。第三,脸不会总给,至于什么时候给,得由我来定。这是一套权势话语体系,日久天长,在心理和语言暴力的一再踩踏之下,这个孩子的尊严终于会被踩到泥土里,于是,又一个灰溜溜低价值感的中国人诞生了。鲁迅说得多么切中要害:“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其实上述情形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就是因为太平常了,所以都感觉麻木了。我想,这便是包林运把她的书定名为《育儿先育心》的原因吧。养育孩子,绝不是照顾好身体和送进北大那么简单,如果父母不先育好自己的一颗心,那么,一颗粗粝的心也只能再造一颗粗粝的心,一个辗转在尘土里的人。

育儿先育心,父母首先需要养育自己的一颗平等之心,从灵魂层面接纳孩子与我们拥有平等的人格,不因孩子在物质上依赖我们而有居高临下之感,接纳孩子与成人的不同,真正放弃要孩子“听话”的观念,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父母也需要养育一颗相信之心,相信“成长的动力之源就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相信“孩子要发展得更好,既不是为了物质的奖励,也不是为了作为精神贿赂的表扬。每个人内在都有自我完善的愿望。”从而“让孩子处于成长的主动地位,让那些能量自然流出,发挥作用。”

父母还需要养育一颗抛弃了功利的心,相信每个生命自有他的使命,而不是无原则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较。从更远的未来和生命的高度来考虑孩子的幸福,这样就不会一味驱赶孩子走在追逐技能的路上,而忘记了精神的审美的人格的这些人之内核的构建。

在我们这个大部分成年人的心理成长环境都不尽如人意的国度里,父母的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先进行自我教育,就很有可能延用从自己父母那里承袭的一套威权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从这个层面来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育儿先育心》这些育儿类书籍,其实具有文化高度的意义。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的转变,可以直接提升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千万个从小被深植了平等、独立等观念和能力的心灵,才可能真正推动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

《育儿先育心》的作者包林运,本业为杂志编辑。五六年前,她“带着肚子里的宝贝走进图书馆,借阅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由此开始了探看孩子心灵之秘的神奇旅程。” 我和包林运在一个大院里办公,有几次,当被孩子的问题所困扰时,我去向她求教。她往往三言两语,直指核心。她的博客上,有整篇整篇妈妈们请教的帖子,问题那样实际,又那样琐碎。我想,那一定占用了她大量的时间。也很困惑:她为什么肯花费那么大精力来帮助别人。对此,她说:“《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那本书里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要把别人的孩子培养好,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助人实在就是助己。其实我从答疑的过程中收获颇丰。”

除了理论修养,包林运使我惊叹的,还有她绵密而有力道的文字,以至于彻底改变了我对女人在逻辑和理论方面不可能太深入的偏见。当然,除了思考的力量外,教育还包含着爱力。我想,这也是包林运的文章与某些所谓教育专家的相比更为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因为那些文字里,有她作为一个母亲对新一代生命的爱和疼惜。

陈丹青曾说,中国学生里,“若干家伙可能会脱颖而出,大部分都给废了。”一个人的被“废”,肯定是从根儿上开始的,进入教育体制只能是被废的继续,而不是开始。能脱颖而出的“若干家伙”,肯定是内心极有力量之人,这力量助他们消解了体制的平庸化倾向。这力量不可能来自当前学校的书本教育,而只能在家庭里先在人格上完成。大部分被“废”的人,固然可以把原因找到中国的教育体制上,但父母一定是这一体制的合谋或帮凶。

所以,对中国家长来说,类似《育儿先育心》这样的普及读本还是太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