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汪峰“封唱令”引起热议看中国人的“圣人”心理】2011年3期
(2011-04-18 11:25:13)
标签:
汪峰中国春天里旭日阳刚杂谈 |
分类: 心理 |
文/武志红
旭日阳刚唱《春天里》,是春晚最让我感动的节目。这是我心目中的No.1,在这个有些惊喜但总体因为老想教育别人而俗套的电视晚会中。但很快,《春天里》的作者汪峰就对旭日阳刚下了“封唱令”。
从感情上,我一开始隐约对汪峰有些不满,觉得他不够支持旭日阳刚这对“弱势群体组合”,但很快明白自己这是一种廉价的同情。
实际上,汪峰给了旭日阳刚很多支持,否则他们不可能一直唱到春晚。
研究了一下网上的评论,相当一部分人对汪峰不满,破口大骂者相当多,但也有近半人支持汪峰。
我理解旭日阳刚的处境,但绝对支持汪峰。作为创作者,汪峰有权利以任何形式处置他自己的作品,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讲没有什么好说的。
网友的评论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我们有点强迫性地希望一些无私奉献的圣人出现。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而大众的反应,最容易体现这种集体无意识。
我在天涯论坛看了大量的网友评论,觉得对汪峰这个决定,支持者与反对者可以说各半。支持者的声音相对理性。反对者的声音相对要激动一些,太激动的,我觉得没什么好讨论的,而那些相对平和的声音,认真读一读是能看出不少东西的:
1、汪峰此做法不妥。他们俩仅仅是半路出家的农民工,又不是专业歌手。如果按法律来讲,汪峰做法是没错。但中国道德往往比法律层次更高,汪峰这种做法显得有些过于小气了。你可以给农民工歌手建议、鼓励,却不宜采用这种方式禁止。草根都是非专业,就好比中国武术,如果都要求所谓的产权,就不可能将这种国粹发扬光大。歌曲也一样,脱离了基层和大众,就是空中楼阁。
2、一个歌手为别人写首歌就这么难吗?你汪峰为什么不能把春天里算作自己为底层人民写的歌,为旭日写的歌呢?因为,事实上,大大超出你原来的歌迷圈的全国人民记着这首歌和你汪峰,完全是因为旭日唱这支歌,谁是谁的恩人还不一定呢。你回头再去看看出租屋视频,就知道死抠版权是多么的可笑。
3、每次旭日阳刚在活动中都会提到他汪峰老师的名字,并且向汪老人家鞠躬感激。我们不得不承认《春天里》是汪峰写的,却是由旭日阳刚给予了真正的生命。从这一点上,汪峰要感谢旭日阳刚。一首好歌的真正生命是为整个世界知道,被更多人传唱。
这三个评论非常典型,读一读那些反对汪峰“封唱令”的评论,它们大致的意思在这三个评论中都有所体现了。
在我看来,这些评论中都藏着两个共同的心理特征:
第一,缺乏界限意识。
所谓界限意识,即“你的东西是你的,我的东西是我的”这一最基本的概念。《春天里》这首歌是汪峰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反对者的声音中,这个最基本的概念被扭曲甚至消失了。明明是汪峰写给自己的歌,为什么就要成为“为底层人民写的歌,为旭日写的歌”呢?
第二,用道德压人。
“中国道德往往比法律层次更高”,这句话实在太经典了。但道德在中国是什么东西?在我看来,我们所倡导的道德常常不过是一团浆糊罢了。本来事情很清晰,《春天里》是汪峰的歌,人家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一团又一团的道德浆糊倒下去,这事好像就拎不清了。
像无数网友一样,我也是先知道旭日阳刚再知道汪峰的。一看汪峰唱《春天里》,我又像大年三十的晚上,几乎忍不住要落泪。那时我知道,触动我的绝非旭日阳刚的“农民工”形象,而是汪峰通过歌词与味道传递出来的那些莫名的信息。
这真是一首好歌。我也算搞创作的,知道能创作出这样的杰作,自己该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时,假若有人说,另外一个人比我更懂得我的创作,他把我的东西发扬光大,他是我的恩人,我应该感谢他……诸如此类的话,那我会非常地不屑。不是看不起的意思,而是根本不屑于讨论。
在我看来,需要探讨的,不是旭日阳刚是不是对汪峰有恩,而是为什么有人会这样想。
其实,反对汪峰“封唱令”的评论中的那两种意思,在我们社会的很多层面都可以看到。
第一点,关于界限,无数亲密关系的问题就是出在缺乏界限意识上。譬如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和自己就是一回事,他们禁止孩子有自己的抽屉、自己的房间等隐私空间,当孩子长大结婚后,他们觉得自己比孩子的配偶更像是这个家庭的主人。
反过来,中国的孩子们也是一样的,譬如啃老现象,又譬如父母一方去世后另一方想再婚,传统的中国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他们似乎没想过,这是父母的事,而不是他们的事。
第二点,关于道德。可以说,中国文化关于道德的篇章是非常多的,但我们社会的道德程度又属于非常恶劣的。之所以导致这个局面,在我看来,就是我们的道德本质上就是一团浆糊,模糊了是非,结果我们越是讲道德,就越是不道德。
譬如在《春天里》的争端上,反对汪峰“封唱令”的,无形中似乎有一个前提——你汪峰就大度一点又如何。
实际上,汪峰是非常大度的,一直以来,他给予旭日阳刚很多支持,不仅允许他们唱自己的歌,而且曾主动邀请旭日阳刚参加他的一个演唱会,这对于旭日阳刚的星途有很大帮助。
网友说的“大度一点”,都是些什么呢?汪峰最少让步的,是继续允许旭日阳刚唱自己的歌,同时收取费用。最离谱的,则是让汪峰将这首歌“当作为旭日写的歌”。后者的建议,是想让汪峰做圣人。
圣人,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重头部分。孟子老人家说:“圣人,人伦之至也。”人伦,庸俗讲是人情世故,不庸俗讲是道德。孟子的意思是,道德到极致就是圣人了。
什么是道德呢?这是一个很艰深的话题,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单身了一辈子,还经常缩在一个废弃的锅炉房里思考伦理问题,最终写下了传世名著《伦理学》,而美国人约翰•罗尔斯的惊世著作《正义论》,与《伦理学》一样是在讨论艰深的道德问题。这两部著作我大学时都认真读过,很艰涩。
但我们文化的道德似乎很简单,就是舍弃你的需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把这一点做到极致就是“圣人”了。
在《春天里》事件中,反对汪峰“封唱令”的,就是希望汪峰舍弃自己的需要,而去满足“弱势群体”旭日阳刚的需要,好像这才叫道德,这才叫正义。
其实,这是一团浆糊,而且是一团可怕的浆糊。假若舆论最终可以成为社会力量,那么这团浆糊就会造成对汪峰的不公正。
如此说来,我们缺乏界限感是一团浆糊,我们的道德也是一团浆糊,而这两团浆糊,在我看来,都是一回事。
心理学认为,每个婴儿最初都处于一个完美自恋期,那是生命最初期。婴儿先是觉得整个世界混沌一片,与他融为一体,是一回事。后来,婴儿觉得他与妈妈是一个人。
要想跨越这个完美自恋期,最终清晰地意识到,妈妈是妈妈,我是我,这需要相当好的养育条件。如果婴儿生活在一个可怕的世界,他被忽视,甚至被虐待,那么他就难以走出这个混沌期,而不能形成“我是我,你是你”这种界限感。
并且,因为被忽视甚至被虐待,婴儿就会幻想一个完美的能够满足他一切需要的养育者,他后来的一生,都会致力于寻找这个完美的养育者,所谓的“白马王子”与“梦中情人”,是这个完美养育者的一个化身,而孟子所说的“圣人”,也是这个完美养育者的一个化身。
我们将旭日阳刚当作弱势群体,将汪峰视为强者,并希望汪峰能够满足旭日阳刚走上星途的一切需要,这就好像是,我们将自己没有被满足的内在婴儿投射到了旭日阳刚头上,而将完美养育者的希望投射到了汪峰头上,当汪峰拒绝做这个完美养育者,并坦诚道出自己也有需要后,我们便对汪峰释放了巨大的愤怒。
这种愤怒,应该是藏在我们潜意识中很久了。
你是好人,那你能不能做圣人?好像我们社会很容易对好人发出这样的信息。
但被当做圣人的滋味是非常不好受的。有些时候,在一些人际关系中,我感觉我被当作了圣人。
什么是圣人?圣人是没有物质需要的,圣人是没有情欲需要的,圣人是能承担我的所有攻击的。
所以,“圣人”们的处境是被攻击、被忽视乃至被宰杀,譬如岳飞。
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一个关键是公正。公正就意味着,你喜爱旭日阳刚,但同样也要尊重汪峰,这才是真正的道德。
旭日阳刚唱《春天里》,是春晚最让我感动的节目。这是我心目中的No.1,在这个有些惊喜但总体因为老想教育别人而俗套的电视晚会中。但很快,《春天里》的作者汪峰就对旭日阳刚下了“封唱令”。
从感情上,我一开始隐约对汪峰有些不满,觉得他不够支持旭日阳刚这对“弱势群体组合”,但很快明白自己这是一种廉价的同情。
实际上,汪峰给了旭日阳刚很多支持,否则他们不可能一直唱到春晚。
研究了一下网上的评论,相当一部分人对汪峰不满,破口大骂者相当多,但也有近半人支持汪峰。
我理解旭日阳刚的处境,但绝对支持汪峰。作为创作者,汪峰有权利以任何形式处置他自己的作品,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讲没有什么好说的。
网友的评论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我们有点强迫性地希望一些无私奉献的圣人出现。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而大众的反应,最容易体现这种集体无意识。
我在天涯论坛看了大量的网友评论,觉得对汪峰这个决定,支持者与反对者可以说各半。支持者的声音相对理性。反对者的声音相对要激动一些,太激动的,我觉得没什么好讨论的,而那些相对平和的声音,认真读一读是能看出不少东西的:
1、汪峰此做法不妥。他们俩仅仅是半路出家的农民工,又不是专业歌手。如果按法律来讲,汪峰做法是没错。但中国道德往往比法律层次更高,汪峰这种做法显得有些过于小气了。你可以给农民工歌手建议、鼓励,却不宜采用这种方式禁止。草根都是非专业,就好比中国武术,如果都要求所谓的产权,就不可能将这种国粹发扬光大。歌曲也一样,脱离了基层和大众,就是空中楼阁。
2、一个歌手为别人写首歌就这么难吗?你汪峰为什么不能把春天里算作自己为底层人民写的歌,为旭日写的歌呢?因为,事实上,大大超出你原来的歌迷圈的全国人民记着这首歌和你汪峰,完全是因为旭日唱这支歌,谁是谁的恩人还不一定呢。你回头再去看看出租屋视频,就知道死抠版权是多么的可笑。
3、每次旭日阳刚在活动中都会提到他汪峰老师的名字,并且向汪老人家鞠躬感激。我们不得不承认《春天里》是汪峰写的,却是由旭日阳刚给予了真正的生命。从这一点上,汪峰要感谢旭日阳刚。一首好歌的真正生命是为整个世界知道,被更多人传唱。
这三个评论非常典型,读一读那些反对汪峰“封唱令”的评论,它们大致的意思在这三个评论中都有所体现了。
在我看来,这些评论中都藏着两个共同的心理特征:
第一,缺乏界限意识。
所谓界限意识,即“你的东西是你的,我的东西是我的”这一最基本的概念。《春天里》这首歌是汪峰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反对者的声音中,这个最基本的概念被扭曲甚至消失了。明明是汪峰写给自己的歌,为什么就要成为“为底层人民写的歌,为旭日写的歌”呢?
第二,用道德压人。
“中国道德往往比法律层次更高”,这句话实在太经典了。但道德在中国是什么东西?在我看来,我们所倡导的道德常常不过是一团浆糊罢了。本来事情很清晰,《春天里》是汪峰的歌,人家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一团又一团的道德浆糊倒下去,这事好像就拎不清了。
像无数网友一样,我也是先知道旭日阳刚再知道汪峰的。一看汪峰唱《春天里》,我又像大年三十的晚上,几乎忍不住要落泪。那时我知道,触动我的绝非旭日阳刚的“农民工”形象,而是汪峰通过歌词与味道传递出来的那些莫名的信息。
这真是一首好歌。我也算搞创作的,知道能创作出这样的杰作,自己该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时,假若有人说,另外一个人比我更懂得我的创作,他把我的东西发扬光大,他是我的恩人,我应该感谢他……诸如此类的话,那我会非常地不屑。不是看不起的意思,而是根本不屑于讨论。
在我看来,需要探讨的,不是旭日阳刚是不是对汪峰有恩,而是为什么有人会这样想。
其实,反对汪峰“封唱令”的评论中的那两种意思,在我们社会的很多层面都可以看到。
第一点,关于界限,无数亲密关系的问题就是出在缺乏界限意识上。譬如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和自己就是一回事,他们禁止孩子有自己的抽屉、自己的房间等隐私空间,当孩子长大结婚后,他们觉得自己比孩子的配偶更像是这个家庭的主人。
反过来,中国的孩子们也是一样的,譬如啃老现象,又譬如父母一方去世后另一方想再婚,传统的中国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他们似乎没想过,这是父母的事,而不是他们的事。
第二点,关于道德。可以说,中国文化关于道德的篇章是非常多的,但我们社会的道德程度又属于非常恶劣的。之所以导致这个局面,在我看来,就是我们的道德本质上就是一团浆糊,模糊了是非,结果我们越是讲道德,就越是不道德。
譬如在《春天里》的争端上,反对汪峰“封唱令”的,无形中似乎有一个前提——你汪峰就大度一点又如何。
实际上,汪峰是非常大度的,一直以来,他给予旭日阳刚很多支持,不仅允许他们唱自己的歌,而且曾主动邀请旭日阳刚参加他的一个演唱会,这对于旭日阳刚的星途有很大帮助。
圣人,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重头部分。孟子老人家说:“圣人,人伦之至也。”人伦,庸俗讲是人情世故,不庸俗讲是道德。孟子的意思是,道德到极致就是圣人了。
什么是道德呢?这是一个很艰深的话题,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单身了一辈子,还经常缩在一个废弃的锅炉房里思考伦理问题,最终写下了传世名著《伦理学》,而美国人约翰•罗尔斯的惊世著作《正义论》,与《伦理学》一样是在讨论艰深的道德问题。这两部著作我大学时都认真读过,很艰涩。
但我们文化的道德似乎很简单,就是舍弃你的需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把这一点做到极致就是“圣人”了。
在《春天里》事件中,反对汪峰“封唱令”的,就是希望汪峰舍弃自己的需要,而去满足“弱势群体”旭日阳刚的需要,好像这才叫道德,这才叫正义。
其实,这是一团浆糊,而且是一团可怕的浆糊。假若舆论最终可以成为社会力量,那么这团浆糊就会造成对汪峰的不公正。
如此说来,我们缺乏界限感是一团浆糊,我们的道德也是一团浆糊,而这两团浆糊,在我看来,都是一回事。
心理学认为,每个婴儿最初都处于一个完美自恋期,那是生命最初期。婴儿先是觉得整个世界混沌一片,与他融为一体,是一回事。后来,婴儿觉得他与妈妈是一个人。
要想跨越这个完美自恋期,最终清晰地意识到,妈妈是妈妈,我是我,这需要相当好的养育条件。如果婴儿生活在一个可怕的世界,他被忽视,甚至被虐待,那么他就难以走出这个混沌期,而不能形成“我是我,你是你”这种界限感。
并且,因为被忽视甚至被虐待,婴儿就会幻想一个完美的能够满足他一切需要的养育者,他后来的一生,都会致力于寻找这个完美的养育者,所谓的“白马王子”与“梦中情人”,是这个完美养育者的一个化身,而孟子所说的“圣人”,也是这个完美养育者的一个化身。
我们将旭日阳刚当作弱势群体,将汪峰视为强者,并希望汪峰能够满足旭日阳刚走上星途的一切需要,这就好像是,我们将自己没有被满足的内在婴儿投射到了旭日阳刚头上,而将完美养育者的希望投射到了汪峰头上,当汪峰拒绝做这个完美养育者,并坦诚道出自己也有需要后,我们便对汪峰释放了巨大的愤怒。
这种愤怒,应该是藏在我们潜意识中很久了。
你是好人,那你能不能做圣人?好像我们社会很容易对好人发出这样的信息。
但被当做圣人的滋味是非常不好受的。有些时候,在一些人际关系中,我感觉我被当作了圣人。
什么是圣人?圣人是没有物质需要的,圣人是没有情欲需要的,圣人是能承担我的所有攻击的。
所以,“圣人”们的处境是被攻击、被忽视乃至被宰杀,譬如岳飞。
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一个关键是公正。公正就意味着,你喜爱旭日阳刚,但同样也要尊重汪峰,这才是真正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