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弄潮风险投资 创造“红杉”奇迹】《人物》杂志2011年第2期
(2011-04-12 14:24:27)
标签:
财经沈南鹏中国红杉资本携程 |
分类: 财经 |
文/薛芳
2010年对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来说,注定是个不寻常的年份。
从9 月28 日到11 月9 日,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主导投资的乡村基、麦考林、中国利农、天津新高地以及诺亚财富5 家公司相继在美国上市,加上7 月1 日上市的高德软件以及12 月上市的保利博纳,这一年沈南鹏主导投资的IPO(首次公开募股) 项目达到7 个之多。
一道决定命运的数学题
一家赌博公司计划在当季NBA的每场比赛中下注猜赢家,猜中了赌本翻一倍,猜错了血本无归,如果赌博公司要求你在总决赛时仍留有1000美元的赌本,当季的首轮比赛应该下注多少?
出这道题的是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一位博士,他的表情极为不屑,等着答题者落荒而逃。解答这道题的是耶鲁大学的一个MBA,由于在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有一年的学习经历,他在10分钟内给出了正确答案,这也为他赢得了进入花旗银行的机会。
答题的人就是沈南鹏。
沈南鹏今日的风光,在他自己看来,只是一环扣着一环的人生,但最初的契机,则是华尔街。从那一刻开始,做一个数学家还是商业精英变得泾渭分明。沈南鹏开始了他的商业旅程。
携程、如家和红杉,是沈南鹏过去十多年的三个关键词。连续成功创业、两次纳斯达克IPO、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无论是对于国内的创业还是投资圈,沈南鹏都具有某种符号性意义。
启明创投合伙人甘剑平曾这样评价沈南鹏:他是投资界的明星。在这个圈子里,投资一个成功案例就算非常不错了,有两个的话已经非常了不起,三个以上的几乎屈指可数。
10年的投行生涯,让沈南鹏非常明白哪些公司可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而5年的创业经验又让他善于筛选合适的创业队伍。如此看来,沈南鹏的成功,非常的顺理成章。而风投业内人士及创业者猜测,沈南鹏希望将个人品牌建诸于业界罕见的投资成功率上。
熟练不是天才,放弃数学,转而学商
196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沈南鹏,童年时是一个读书读到疯狂的孩子。他缺少一般孩童少年时期的玩耍,除了上学就是去少年宫参加数学培训班,并且乐在其中。如此努力,他在数学上取得了一般孩童无法企及的成绩——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在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海外赛区也得过奖。
中学毕业后的沈南鹏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对他来说,完成交大的学业后出国攻读博士,成为一个数学家是不二选择。1989年,沈南鹏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
之所以选择哥大,是因为在所有他申请过的大学里,这所位于曼哈顿晨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的大学给了他最高的奖学金。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是哥伦比亚大学虽然不能与“数学之都”普林斯顿大学比肩,但仍然拥有一个有实力的数学系。
在这里,沈南鹏才发现数学家的梦是那么遥远,因为他对博士班研究的数学课题不再有当年的热情和投入。回顾那段经历,沈南鹏对自己的好朋友余华说,“中国人在很多时候,把熟练当成了天才。”他觉得自己没有成为数学家的天赋,并因此而陷入自我怀疑中。
那个时候,在纽约,对留学生来说,关于“成功”有了另外一种定义。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故事刺激了其他和沈南鹏一样的留学生——这是一个从运筹系博士攻读中退出来的中国学生,却进入了华尔街最好的一家公司。这个故事让沈南鹏醍醐灌顶,华尔街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尤其对数理基础优秀的学生来说。
一年之后,犹豫了很久的沈南鹏不再犹豫,他从哥伦比亚大学退学,去耶鲁大学读了商学院。选择MBA,是因为它与数学有那么一丁点儿关联;如果去读医学或是法律,他以前所有的积累都将变得毫无用处。
两年后,沈南鹏又回到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纽约。这次他多了一个筹码,一个MBA学位。此外,他似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没炒股,没大公司工作经验, 也没有创业经历,在读MBA之前甚至没读过《华尔街日报》。没有人愿意给他机会,他应聘过十几家公司,都失败了。
但最终,沈南鹏还是叩开了花旗的门。
从花旗到雷曼兄弟
1990年年底,当沈南鹏进入耶鲁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第二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这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在牛市的疯狂和熊市的惨淡中逐渐趋于成熟,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夜之间,沈南鹏和许多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一样,不再边缘。“你有一个最好的学历,耶鲁大学毕业,你又在华尔街工作了两年,你又是上海人,这几乎是一份完美的简历,所以,所有的投资银行都来找你。”他说。
接下来的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在离开中国5年后,沈南鹏这个“海龟”带着美国投行的战略选择衣锦还乡了。这一次他并没有代表花旗,而是在千挑万选后接受了雷曼兄弟的邀请……此后, 沈南鹏在香港的投资银行打拼了8年。
创立携程和如家
互联网、硅谷、纳斯达克、网景,数字英雄开始温暖知识青年的梦想的时候,沈南鹏再次转换轨道,他开始关心和研究各种互联网商业模型。
沈南鹏再次踩准了点儿。他告别了优厚的薪水、令人羡慕的职位,1999年,携程创立之初,沈南鹏出资60万,占股40%,另外两个股东梁建章和季琦共占40%的股份,加上后来的范敏,四人团队成立。这四人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喜欢打比方的范敏不止一次对媒体说,携程就像一栋在建的楼房,有激情的季琦,能疏通关系,就是去拿批文、搞来土地的人;沈南鹏精于融资和策略,是去找钱和建立合作关系的人;梁建章懂IT,能发掘业务模式,他就去打桩、定出框架;而范敏自己则是搅拌水泥和黄沙,制成混凝土填充框架的人。
沈南鹏曾对一个访问者说:“我在做携程的时候,有媒体说我以前做投行,所以融资比较容易,信手拈来。其实根本不是,哪有那么容易,一些大的投资银行看不上小企业小生意。当时携程刚刚创立,我和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之前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找他投资时也是要从头谈。只是理念上的契合,加上对我们企业未来的认可,他们才会投。”
据一些媒体描述,携程融资过程中有个插曲——直到敲定投资前一个星期,其中一家风险投资的负责人还没有仔细阅读携程的商业计划书,当沈南鹏向他征询结果时,他要走了携程从5月到9月的财务报表。第二天早上,携程收到了这位投资人追加投资的决定——“所以,最漂亮的计划书没有用,关键是把计划书变成赚来的钱。”沈南鹏说。
携程从创立到上市,用了4年时间。纳斯达克表现出在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后的首次热情,发行价每股18美元,开盘价24.01美元,当日收盘价33.94美元。美国《商业周刊》用四个字形容携程的IPO——“热度撩人”,《财经》杂志则如此评价此次上市,“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回归吗?”
后来,携程创业团队创立如家,创造了另外一个再纳斯达克的辉煌。
如家2001年年底开始创业,只用5年时间就超越了历史更长的锦江之星连锁酒店,成为同类市场的第一名。2006年10月26日,如家上市,开盘22美元,高出发行价59.4%,融资金额达1.09亿美元。
一个对风险高度警惕的人
熟悉沈南鹏的人说,他是一个厌恶风险的人,对于自己不能完全掌控的事情,他抱有天生的警觉,这从携程的创业过程中便可窥一斑。对于携程的这次创业,沈南鹏也做好了“艰苦”的准备,他对艰苦的理解是,“放弃以前很熟悉至少看起来很光鲜的工作, 去做根本不熟悉而且至少看起来很普通的工作”,他也准备好了“退路”,“如果几年做不成,就再回投行工作吧。”
当然,沈南鹏的厌恶风险不仅仅表现在对创业团队组合的“完美”要求上。在他的词典中,没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词。沈南鹏自己是如此阐述的,“假如我手上有100元,我可能只赌20元,我一定会预留的。” 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更醉心于投资者的角色。
这种对风险的厌恶,也表现在他的娱乐生活上。对于富人们喜爱的游艇,沈南鹏就不喜欢,理由是,“因为我发现小的游艇晃得厉害,相对来说, 我更喜欢高尔夫和爬山,海上的东西还是不如在陆地上来得扎实。”
沈南鹏评价自己的性格介于猫和狮子之间。“我听到有人说我像猫,但我觉得猫好像不够进取。但如果说我像狮子或者老虎的话,可能又显得太鲁莽,或者太冒险了,介于二者之间吧。”
投资家之旅
投资家,是沈南鹏对自己的新定位。“我不太愿意静下来做运营,做非常细节的事情和我的性格不符合。如果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更愿意做一个投资者。”“低下头来静静地做一件事情,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件非常无聊的事。”
2005年夏,沈南鹏开始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转身。“当时我是在加州参加一个会议,认识了红杉的主要合伙人。由于我有过携程网的运营经验和以前投行的经验,张帆有出色的投资业绩,大家在一起谈得很投机,理念上很契合,于是,就共同成立了红杉中国基金。”
在加入红杉资本之前,沈南鹏曾以个人身份投资了包括分众传媒、金丰易居、一茶一坐、岩浆数码在内的很多公司;红杉资本给予沈南鹏的,除了更大的舞台外,还有,一个组织,一种基因。
成立于1972年的红杉资本是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它所提供的资金催生了包括苹果、思科、甲骨文、雅虎、谷歌在内的商业帝国。在已投资的超过500家企业中,红杉资本成功退出的超过200家,其中超过130家成功上市,另外还有100多个通过兼并收购成功退出的案例。红杉资本投资的公司总市值,超过了纳斯达克市场总值的10%。
最初,沈南鹏领导的团队只管理着一支2亿美元的红杉资本中国创业基金I,2007年5月,他们又成功募集2.5亿美元的红杉资本中国创业基金II和5亿美元的红杉资本中国成长基金I,将地盘从VC(风险资金)扩张到了PE(私募股权投资)。
这个骨子里极为厌恶风险的人,开始了与风险为伍的日子。他把这些工作视作体力活,在风险中寻找投资机会, 在每个投资机会里尽可能减少和规避风险。
截至2010年年末,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已经投下了包括高德软件、匹克运动、人和商业、利农集团、麦考林商业、宏梦卡通、文思软件、东田造型等多个项目。并在2010年一年中成功退出了9个项目。
“一个人最幸运的就是职业生涯具有连续性,你前面的工作为后面的铺垫了很好的基础。”沈南鹏说,“有些人很努力,也很聪明,但可能不是最适合他所从事的那个工作的人。”
已过不惑之年的沈南鹏还在努力追赶潮流,比如他要尝试去玩游戏、读手机书、看卡通片,以便了解有兴趣投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正如他母亲所说的,小时候拼命学习,长大了玩命工作。
沈南鹏的好朋友余华告诉记者,“他的性格是直来直去,不拐弯的,而且热情、敏锐。你把他放在陌生环境里,他肯定是第一个做出反应的人。我觉得,这就是他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人物》杂志2011年第2期。
欢迎随时与我们交流:
电邮:peoplemag@vip.sina.com
QQ:1620201544
2010年对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来说,注定是个不寻常的年份。
从9 月28 日到11 月9 日,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主导投资的乡村基、麦考林、中国利农、天津新高地以及诺亚财富5 家公司相继在美国上市,加上7 月1 日上市的高德软件以及12 月上市的保利博纳,这一年沈南鹏主导投资的IPO(首次公开募股) 项目达到7 个之多。
一道决定命运的数学题
一家赌博公司计划在当季NBA的每场比赛中下注猜赢家,猜中了赌本翻一倍,猜错了血本无归,如果赌博公司要求你在总决赛时仍留有1000美元的赌本,当季的首轮比赛应该下注多少?
出这道题的是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一位博士,他的表情极为不屑,等着答题者落荒而逃。解答这道题的是耶鲁大学的一个MBA,由于在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有一年的学习经历,他在10分钟内给出了正确答案,这也为他赢得了进入花旗银行的机会。
答题的人就是沈南鹏。
沈南鹏今日的风光,在他自己看来,只是一环扣着一环的人生,但最初的契机,则是华尔街。从那一刻开始,做一个数学家还是商业精英变得泾渭分明。沈南鹏开始了他的商业旅程。
携程、如家和红杉,是沈南鹏过去十多年的三个关键词。连续成功创业、两次纳斯达克IPO、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无论是对于国内的创业还是投资圈,沈南鹏都具有某种符号性意义。
启明创投合伙人甘剑平曾这样评价沈南鹏:他是投资界的明星。在这个圈子里,投资一个成功案例就算非常不错了,有两个的话已经非常了不起,三个以上的几乎屈指可数。
10年的投行生涯,让沈南鹏非常明白哪些公司可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而5年的创业经验又让他善于筛选合适的创业队伍。如此看来,沈南鹏的成功,非常的顺理成章。而风投业内人士及创业者猜测,沈南鹏希望将个人品牌建诸于业界罕见的投资成功率上。
熟练不是天才,放弃数学,转而学商
196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沈南鹏,童年时是一个读书读到疯狂的孩子。他缺少一般孩童少年时期的玩耍,除了上学就是去少年宫参加数学培训班,并且乐在其中。如此努力,他在数学上取得了一般孩童无法企及的成绩——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在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海外赛区也得过奖。
中学毕业后的沈南鹏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对他来说,完成交大的学业后出国攻读博士,成为一个数学家是不二选择。1989年,沈南鹏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
之所以选择哥大,是因为在所有他申请过的大学里,这所位于曼哈顿晨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的大学给了他最高的奖学金。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是哥伦比亚大学虽然不能与“数学之都”普林斯顿大学比肩,但仍然拥有一个有实力的数学系。
在这里,沈南鹏才发现数学家的梦是那么遥远,因为他对博士班研究的数学课题不再有当年的热情和投入。回顾那段经历,沈南鹏对自己的好朋友余华说,“中国人在很多时候,把熟练当成了天才。”他觉得自己没有成为数学家的天赋,并因此而陷入自我怀疑中。
那个时候,在纽约,对留学生来说,关于“成功”有了另外一种定义。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故事刺激了其他和沈南鹏一样的留学生——这是一个从运筹系博士攻读中退出来的中国学生,却进入了华尔街最好的一家公司。这个故事让沈南鹏醍醐灌顶,华尔街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尤其对数理基础优秀的学生来说。
一年之后,犹豫了很久的沈南鹏不再犹豫,他从哥伦比亚大学退学,去耶鲁大学读了商学院。选择MBA,是因为它与数学有那么一丁点儿关联;如果去读医学或是法律,他以前所有的积累都将变得毫无用处。
两年后,沈南鹏又回到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纽约。这次他多了一个筹码,一个MBA学位。此外,他似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没炒股,没大公司工作经验, 也没有创业经历,在读MBA之前甚至没读过《华尔街日报》。没有人愿意给他机会,他应聘过十几家公司,都失败了。
但最终,沈南鹏还是叩开了花旗的门。
从花旗到雷曼兄弟
1990年年底,当沈南鹏进入耶鲁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第二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这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在牛市的疯狂和熊市的惨淡中逐渐趋于成熟,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夜之间,沈南鹏和许多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一样,不再边缘。“你有一个最好的学历,耶鲁大学毕业,你又在华尔街工作了两年,你又是上海人,这几乎是一份完美的简历,所以,所有的投资银行都来找你。”他说。
接下来的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在离开中国5年后,沈南鹏这个“海龟”带着美国投行的战略选择衣锦还乡了。这一次他并没有代表花旗,而是在千挑万选后接受了雷曼兄弟的邀请……此后, 沈南鹏在香港的投资银行打拼了8年。
创立携程和如家
互联网、硅谷、纳斯达克、网景,数字英雄开始温暖知识青年的梦想的时候,沈南鹏再次转换轨道,他开始关心和研究各种互联网商业模型。
沈南鹏再次踩准了点儿。他告别了优厚的薪水、令人羡慕的职位,1999年,携程创立之初,沈南鹏出资60万,占股40%,另外两个股东梁建章和季琦共占40%的股份,加上后来的范敏,四人团队成立。这四人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喜欢打比方的范敏不止一次对媒体说,携程就像一栋在建的楼房,有激情的季琦,能疏通关系,就是去拿批文、搞来土地的人;沈南鹏精于融资和策略,是去找钱和建立合作关系的人;梁建章懂IT,能发掘业务模式,他就去打桩、定出框架;而范敏自己则是搅拌水泥和黄沙,制成混凝土填充框架的人。
沈南鹏曾对一个访问者说:“我在做携程的时候,有媒体说我以前做投行,所以融资比较容易,信手拈来。其实根本不是,哪有那么容易,一些大的投资银行看不上小企业小生意。当时携程刚刚创立,我和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之前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找他投资时也是要从头谈。只是理念上的契合,加上对我们企业未来的认可,他们才会投。”
据一些媒体描述,携程融资过程中有个插曲——直到敲定投资前一个星期,其中一家风险投资的负责人还没有仔细阅读携程的商业计划书,当沈南鹏向他征询结果时,他要走了携程从5月到9月的财务报表。第二天早上,携程收到了这位投资人追加投资的决定——“所以,最漂亮的计划书没有用,关键是把计划书变成赚来的钱。”沈南鹏说。
携程从创立到上市,用了4年时间。纳斯达克表现出在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后的首次热情,发行价每股18美元,开盘价24.01美元,当日收盘价33.94美元。美国《商业周刊》用四个字形容携程的IPO——“热度撩人”,《财经》杂志则如此评价此次上市,“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回归吗?”
后来,携程创业团队创立如家,创造了另外一个再纳斯达克的辉煌。
如家2001年年底开始创业,只用5年时间就超越了历史更长的锦江之星连锁酒店,成为同类市场的第一名。2006年10月26日,如家上市,开盘22美元,高出发行价59.4%,融资金额达1.09亿美元。
一个对风险高度警惕的人
熟悉沈南鹏的人说,他是一个厌恶风险的人,对于自己不能完全掌控的事情,他抱有天生的警觉,这从携程的创业过程中便可窥一斑。对于携程的这次创业,沈南鹏也做好了“艰苦”的准备,他对艰苦的理解是,“放弃以前很熟悉至少看起来很光鲜的工作, 去做根本不熟悉而且至少看起来很普通的工作”,他也准备好了“退路”,“如果几年做不成,就再回投行工作吧。”
当然,沈南鹏的厌恶风险不仅仅表现在对创业团队组合的“完美”要求上。在他的词典中,没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词。沈南鹏自己是如此阐述的,“假如我手上有100元,我可能只赌20元,我一定会预留的。” 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更醉心于投资者的角色。
这种对风险的厌恶,也表现在他的娱乐生活上。对于富人们喜爱的游艇,沈南鹏就不喜欢,理由是,“因为我发现小的游艇晃得厉害,相对来说, 我更喜欢高尔夫和爬山,海上的东西还是不如在陆地上来得扎实。”
沈南鹏评价自己的性格介于猫和狮子之间。“我听到有人说我像猫,但我觉得猫好像不够进取。但如果说我像狮子或者老虎的话,可能又显得太鲁莽,或者太冒险了,介于二者之间吧。”
投资家之旅
投资家,是沈南鹏对自己的新定位。“我不太愿意静下来做运营,做非常细节的事情和我的性格不符合。如果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更愿意做一个投资者。”“低下头来静静地做一件事情,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件非常无聊的事。”
2005年夏,沈南鹏开始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转身。“当时我是在加州参加一个会议,认识了红杉的主要合伙人。由于我有过携程网的运营经验和以前投行的经验,张帆有出色的投资业绩,大家在一起谈得很投机,理念上很契合,于是,就共同成立了红杉中国基金。”
在加入红杉资本之前,沈南鹏曾以个人身份投资了包括分众传媒、金丰易居、一茶一坐、岩浆数码在内的很多公司;红杉资本给予沈南鹏的,除了更大的舞台外,还有,一个组织,一种基因。
成立于1972年的红杉资本是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它所提供的资金催生了包括苹果、思科、甲骨文、雅虎、谷歌在内的商业帝国。在已投资的超过500家企业中,红杉资本成功退出的超过200家,其中超过130家成功上市,另外还有100多个通过兼并收购成功退出的案例。红杉资本投资的公司总市值,超过了纳斯达克市场总值的10%。
最初,沈南鹏领导的团队只管理着一支2亿美元的红杉资本中国创业基金I,2007年5月,他们又成功募集2.5亿美元的红杉资本中国创业基金II和5亿美元的红杉资本中国成长基金I,将地盘从VC(风险资金)扩张到了PE(私募股权投资)。
这个骨子里极为厌恶风险的人,开始了与风险为伍的日子。他把这些工作视作体力活,在风险中寻找投资机会, 在每个投资机会里尽可能减少和规避风险。
截至2010年年末,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已经投下了包括高德软件、匹克运动、人和商业、利农集团、麦考林商业、宏梦卡通、文思软件、东田造型等多个项目。并在2010年一年中成功退出了9个项目。
“一个人最幸运的就是职业生涯具有连续性,你前面的工作为后面的铺垫了很好的基础。”沈南鹏说,“有些人很努力,也很聪明,但可能不是最适合他所从事的那个工作的人。”
已过不惑之年的沈南鹏还在努力追赶潮流,比如他要尝试去玩游戏、读手机书、看卡通片,以便了解有兴趣投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正如他母亲所说的,小时候拼命学习,长大了玩命工作。
沈南鹏的好朋友余华告诉记者,“他的性格是直来直去,不拐弯的,而且热情、敏锐。你把他放在陌生环境里,他肯定是第一个做出反应的人。我觉得,这就是他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人物》杂志2011年第2期。
欢迎随时与我们交流:
电邮:peoplemag@vip.sina.com
QQ:162020154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