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说,任何事情,做一万个小时,就可以变成专家。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诺亚钻石年会上,樊登和我们讲述了他的看法。
“一万个小时理论”的问题在哪里?
“一万个小时理论”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畅销书作家特别喜欢简单化。简单化,也是诺亚财富最大的敌人,所有能圈到特别多钱的公司,给客户的承诺方式就是简单化——只要你投资,就会立刻赚钱。人天生就喜欢简单化的东西,这是体内原始人决定的。
格拉德威尔写下这本书,是因为读了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的《刻意练习》这本书。他将这本书的理论总结了一下,说只要一万个小时,你就可以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大师。
但是,看门的大爷看了一辈子门,远远超过了一万小时,他会变成世界上最伟大的看门人吗?很多老师在讲台教了一辈子书,可能还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
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努力,并不能让他成为的天才。这个真相是不是有点残酷?
天才是怎么来的?成功来自于天分吗?
你们相信有天才的存在吗?什么样的人是天才?
很多人觉得音乐神童莫扎特是天才。但是,教授们通过对莫扎特成长经历研究,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天才,只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孩子。他爸爸是一个音乐家,从莫扎特两岁起,全职在家教他音乐。他四岁的时候,爸爸替他写了一首曲子,署名莫扎特,大家就说莫扎特四岁开始作曲;六岁的时候,他改了几个音符,大家就说他会编曲。
莫扎特的“绝对高音感”传说只有万分之五的人拥有(可以听出音的具体音名,例如降B、升A),教授们找了群小孩子,练习了半年,60%的小孩子都拥有了绝对音高感,我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做到。
很多人说帕格尼尼是天才。他有一次演出的时候,突然一个琴弦断了,他不动声色继续拉曲子,紧接着又断了一个,他仍然继续拉琴,又断了一个……最后,他用一根琴弦拉完了整首曲子。我给儿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说,为什么大师用的琴质量这么差?事实是,他当年作了一首曲子,只用一根弦就可以完成,他的表演是在故意炫技。
再来看人的记忆力。正常人一次可以记住7位数字,有教授找了一个普通大学生,每周练一次计数,通过不断调整学习方法,练习了两年,一共100个小时,这个学生一次性能记住85位数字,并且过两天还能记住。后来,一个中国小孩来学习这种方法,一次性能记住300位数字,通过练习,人的大脑潜力很可怕。
在身体上,人的潜力也很大。1962年的马拉松世界纪录,现在只是参赛资格。在跳水运动中,专家曾说向后翻腾两周半是人类做不到的。现在,这个动作已经不好意思拿出来比赛了。
如何成为专家?只需要三个步骤
刘国梁陪张继科练习乒乓球的时候,旁边放了一篮子乒乓球,飞快、不停的发球。张继科用同样的姿势和动作不停接球,练习完毕,张继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刘国梁说,这个节奏还可以。这才是专业的练习,专业的练习都要有这三个步骤:
1. Focus专注:要专注地去解决某一个问题、去练习某一个动作。
我们都觉得国际象棋大师应该比我们智商高,但是,心理学专家发现,他们的智商却比我们低一点,记忆力也不一定有我们好。科学家曾找了一位盲棋大师,他不看棋盘,只听双方怎么下棋,可以记住100盘棋。后来,科学家随便在棋盘上没有章法的放棋子,结果显示,这位盲棋大师的记忆还没有小孩强。因为高手不是靠记忆力和智商,而是靠心理表征。
这就像是刚学会开车的人,要记住每个步骤,这就是没有建立心理表征的表现。开车熟练了,还有人要背步骤吗?不用了,这就是建立了心理表征。在某些事情上建立了心理表征,就是专家了。
2.
有一个小丑,他的工作是在第一场和第二场马戏中间讲笑话。但中场时候很多人会去上厕所,所以他就很尴尬。于是他买了个秒表,在曼哈顿街头,拦住一个人就讲笑话。刚开始他讲了三秒对方就走了,后来延长到十秒……他不断调整讲笑话的方式,直到能讲着笑话把一个人送回家。之后,他在中场休息的时候讲笑话,就再也没有人去厕所,都在听他讲笑话。这就是反馈。
3.
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有时候不需要一万小时,只需要100小时,你就可以成为专家。如果将刻意练习引入生活和工作中,就算是写PPT,也要不断从观众那里获得反馈,不断调整,要求自己每次都写的更好,直到只要PPT一播放出来,所有人就知道是你写的;就像是方文山的词,一看就知道是他写的。
这样,生活和工作就会变得很有意思。我们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惯性,我们在自动驾驶的路上不断地走,生活就会变得无趣。想让生活有趣,可以从多个维度,让自己成为更厉害的人。你和孩子的沟通可以变得更厉害,收拾房间可以变得更厉害,可以边带孩子边写出精彩的小说… …
我在每次演讲的时候,都有一个练习提升的指标。就像是诺亚,每年的年会,他们都认为自己有些指标是可以改进。作者说,他最希望看到的是,今后走在路上的每个人,在某一个方面,都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