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堂子李氏与潍县下河李渊源之考辨

(2016-12-27 11:27:38)
标签:

神堂子

李氏

下河李

考辨

渊源

分类: 小说纪事

神堂子李氏与潍县下河李渊源之考辨

 

潍北神堂子村今属寒亭区固堤街道,村庄坐落于固堤街道西北部,干河和白浪河自南而北,分别从该村东西两侧流过。相传,神堂子村历史上曾有一湾塘,因湾塘内常有神牛出现,故名神塘子湾,村庄因湾塘而得名神塘子,以后逐渐沿称为神堂子。

神堂子村现有9个姓氏,其中李氏一族人口最众,为村内旺族。关于该村李氏的来源,因缺乏翔实的历史资料可征,一时尚难厘清。好在村内族人口中保留下了两种传说和一本残缺的族谱可资考辨,这其中,最主流的说法是该村李氏与潍县东关的下河李氏有一些渊源。

神堂子李氏与潍县下河李渊源之考辨

据该村李氏族人讲,住在潍县东关下河街的李氏是从神堂子村迁去的,与他们属同宗。历史上,每年除夕这天,下河街李氏族人都会安排人到神堂子村过年,大年夜还要在祖影前守岁护影。潍县东关距神堂子村足有60里,由于天短路长,有时还会遭遇风雪,所以路上难免蹉跎。有时去早了祠堂没开门,就得等着,而去晚了,又会遭到村中族人的埋怨,久而久之,心里便产生了芥蒂。

有一年除夕,下河街来了三个人,大年夜里,他们对一起在祠堂里守岁护影的神堂子村李氏宗亲说:“你们都回家睡个觉休息休息吧,反正我们是专门来守影,香火我们会及时添加的……”村里的族人见对方说得既真诚又在理,就各自回了家。

天亮后,村中的李氏族人到祠堂里送供养,却发现三人不见了,抬头往上一看,更是大吃一惊,原来挂在祠堂里的那张巨幅祖影也被带走了。此事非小,李氏族人立马去追。追至半途,他们在安固附近的田边发现了一堆灰烬,仔细辨认那些没烧完的残片,发现正是祖影的下半部分,而写有祖先名讳的上半部分显然是被撕下来带走了。之所以要撕开,据分析是因为祖影太大,不便携带,而把有名讳的部分从挂轴上撕下再折叠好,自然更有利于快速赶路。

果然,自第二年起,下河街的宗亲就不再到神堂子村过年了。据说他们回去后根据那半张祖影重新制作了一幅,过年时就挂在自己家里供奉,从此再不必大年三十顶风冒雪赶到乡下,去遭受族人的埋怨了。据推测,他们应该还根据那幅祖影纂修了一部《李氏族谱》。

遗憾的是,神堂子村的李氏族人在祖影丢失之前,尚没有编修过族谱,所有祖先的名讳仅仅记录在祖影之上。祖影一丢,对于自己祖先的来源及迁徙情况便模糊不清了。据今天的李氏族人讲,这一事件的发生当在十世之前。

与上述主流传说并存的,还有第二种说法,大致内容是,神堂子村的李氏是从潍县东关下河街李氏的第四支上迁到乡下来的。至于迁出的时间和始迁祖的名讳,同样是语焉不详。

神堂子李氏与潍县下河李渊源之考辨
神堂子李氏与潍县下河李渊源之考辨

时间到了“庚子1961冬十一月”,该村十八世族人李怀英(时年44)为避免世远年湮,造成“服制远近无由辨,人丁多寡不能分”,经李贵卿(二十世)等族人“协同公议”,并在李中为(二十世)、李之汉(十九世,谱中为“之翰”)、李佃亮(十九世,谱中为“殿亮”)等人共同参与下,最终修成族谱一本。而这本族谱也就成了目前神堂子村李氏仅存的一本总谱。

李怀英纂修的这部《李氏族谱》是凭着族中长者的回忆整理而成的,内中并未说明始祖的迁徙来源,并且由于年代太过久远,自一世祖至十世祖的名字全部失讳,直至十一世才出现“统缉、统绪”两位祖先的名讳,而且统绪祖又“不知何年逃往青州府光饶县原文如此,应为“广饶县”)”。李统缉生有五子,长幼次序为琮、瓒、岳、玙、伟,是为第十二世。也就是从十二世开始,神堂子村李氏分成了五支。所以,目前住在神堂子村的李氏一族皆系李统缉的后裔。

对于该村李氏与下河街李氏的渊源,李怀英在谱序中有这样的表述:“因族谱指祖影失陷则祖先名讳失传,族谱何以失陷?闻说潍县东关下河街将族谱带去,从此而失。”同时,他还对这一“闻说”发出了“微论真与不真”的质疑。由此看来,李怀英当年修谱,确系根据族中长者口中世代相传的主流说法撰写了谱序,因为缺乏真凭实据,故而留下了自己的疑问。

神堂子李氏与潍县下河李渊源之考辨

那么神堂子李氏与下河街李氏究竟有什么样的渊源和瓜葛呢?查阅保存于奎文区广文街道李家社区李氏族人手中的一本《李氏族谱》可知,该族谱为潍县东关下河李氏的一本总谱,该谱创修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经乾隆四十三年(1778)、嘉庆九年(1804)、道光二年(1822)、同治七年(1868)以及民国二十年(1931)不断续修,前后凡六次,资料相当完备。

神堂子李氏与潍县下河李渊源之考辨

由该族谱可知,东关李氏始祖李显兴于明初洪武年间自云南乌撒府迁潍之东郭安家居住,传至第五世而分成了“守业、东阳、守约、守成、守绪、丛林、丛樊”七大支,各支系聚居地及其后裔迁居之处也都一一详明,其中未能发现神堂子村。

因神堂子村族谱中前十世祖先名字失讳,于是拿十一世“统缉、统绪”二祖及十二世“琮、瓒、岳、玙、伟”五祖的名字与东关《李氏族谱》中的名讳进行比对,并重点检索了四支世系,亦未能得到有效对接。

神堂子李氏与潍县下河李渊源之考辨

李家社区的前身是原潍县城东南的李家庄,那里住有东关李氏四支和六支的大部分后人。城镇化以后,李家庄的居民均搬进了李家小区。在李家小区里,访问了族谱持有者等两位8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均称没有听祖上说过流传在神堂子村的故事。

神堂子李氏与潍县下河李渊源之考辨

由此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三种可能:

一是神堂子村李氏与潍县东关的下河李氏并无瓜葛,传说只是以讹传讹。

二是两者确有渊源,只是因为神堂子村李氏先祖有十世失讳,所以无法对接得上。再或者先祖迁徙之后改了名字,故而造成后世更难查对。

潍县东关下河街位于白浪河东岸,当年此地是一处河运码头,李氏一族因在沿河一带聚居和做生意,所以被称为“下河李”。而神堂子村位于白浪河下游的近入海口处,历史上此处盛产海盐。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说不定历史上确有一位下河李氏先人因为做生意,或者沿河搞水运发了财,后来到神堂子村搞投资开发盐田而住了下来。此种设想若成立,那么流传在神堂子村的第二种说法便有了些依据。

三是神堂子村历史上确实有人迁到了下河街一带,但他却不能算是“下河李”,只能说是同姓而已。

潍县东关下河街一带自古繁华,河码头带来许多商机,于是贩夫走卒均汇聚于此。极有可能的是,历史上神堂子村李氏曾有一位族人去潍县东关做生意,后来落户在了下河李氏聚居的区域。因为祖上是神堂子村,所以他及他的后人年年要回来守岁护影。祖影丢失以后,村里的人因年代久远以讹传讹,便以为他就是下河李氏了。而真正的“下河李”呢,却因为来自神堂子的这支李氏与他们并非一脉,所以自然不会编进他们的族谱里。也就是说,此李非彼李。若这一假设成立,那么流传在神堂子村的主流说法便有了落脚之处。而且从理论上讲,这一假设和说法似乎更加靠谱,不像是空穴来风。

下河李氏自明初迁潍,至今已历六百余年,而神堂子村《李氏族谱》中虽未表明始祖迁于何时,但现已传至二十二世,大致算来,应该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因此,硬说“下河李”是从神堂子村迁去的,显然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如上推测,或许当初带走神堂子祖影的那支李氏如今依然生活在潍坊大地上,只是他们到现在还没有取得联系。也或者各种假设均不成立,需要后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赜和考证。

 

2016.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