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丘市博物馆
安丘市博物馆
前一阵子,正值炎炎夏日,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了安丘市博物馆,有幸目睹了一下传说中的汉画像石墓(另文介绍)。安丘博物馆位于潍安路北段西侧的人民公园内,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那里。

潍安路商业街
人民公园大门
此次我们主要是冲着汉墓去的,所以没有看里面的馆藏文物,在浏览完室外陈列的一些石刻文物后,我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墓室里了。
这篇博文的贴图所展示的都是陈列在室外(即院内)的一些文物,主要是一些碑刻、石雕塑像、石棺等。这些文物原先分布在安丘市各乡镇、街道,后来收集到一起放在了馆内。
卧牛石
以下文字来自网上(卧牛石介绍):
该卧牛石长3.4米,宽1.02米,高1.2米,重约6吨,灰色石灰岩石质,形状似一头卧睡的大耕牛,全身遍布名人题诗刻字,为历史上的两块“廉石”之一(另一块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郁林郡太守陆绩卸任还乡时的“压船石”)。
据《安丘述略》记载:卧牛石相传系清嘉庆进士,曾任湖北省巴东县知县的安丘人曹锡田家花园的风景石。曹锡田,生于清乾隆末年,卒年不详,字建福,安丘东关村人。禀性耿介,知书达礼,不入世俗。出身家贫,自幼勤奋好学,工书擅画,嘉庆九年乡试中举人,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以第三甲一百二十八名中进士,被诏命为湖北省巴东县知县。
巴东县濒临长江,百姓以打渔为生。该县有一陋习由来已久,凡新知县上任,各船埠须集资奉献,曹锡田到任后,拒绝百姓的馈赠,发布告革除了这一陋俗。曹锡田非常关心百姓疾苦,为保护渔民利益,严厉打击江霸海盗;发动百姓兴修水利,围堤造田、发展农牧业;为方便渔民投诉,在江边结排连筏、架设帷帐,名曰“帆下琴舫”,在里面办案。他体恤民情,善于断案,认真调查取证,凡经他判决的诉讼案件,双方皆心悦诚服。每当月明星稀,风平浪静的夜晚,他便在“帆下琴舫”内操琴放声吟哦,与远山的笛声,江边的渔歌,互相唱和,怡然自乐。
曹锡田任巴东知县数年,接到改任的圣旨。他本无意功名利禄,看透了清廷的腐败,于是借机辞职还乡。他任职期间,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妻儿老小生活俭朴,布衣粗食,家当仅书箱和简朴的行李而已,与历任知县相比大为逊色。辞职临行时,为不惊扰百姓,拂晓时分,他挑担妻背囊携儿,奔向码头。谁知码头上早已站满了送行的百姓,巴东父老见曹知县如此清贫,大为感动,有的泪湿青衫,百姓欲有所馈赠以壮行色,又深知曹知县的为人,所以只赠“琴舫秋水”匾额一块,以赞颂他为官廉洁奉公。当父老们问:“曹公治理巴东数年,所喜为何?”曹站在船上笑着说:“惟喜当地的草鞋和东山一块卧牛石。”不过随口说笑而已,随后洒泪告别了巴东父老乡亲。
谁知一年后,卧牛石与草鞋运抵曹锡田家门。巴东到安丘千里之遥,当时的运输工具和道路状况,运送这么一块巨大的石牛,堪称奇迹,曹在巴东的声望由此可见。曹锡田为那句玩笑懊悔不已,运者说:“公治巴东,为民不遗余力,两袖清风而归,一块石头几双草鞋价值几何?此乃巴东父老之心意也。”他将卧牛石安放在县城西关外自家花园内,亲题“小巫峡”三字,镌刻其上,以示不忘巴东父老们的一番深情厚意。
曹锡田与卧牛石的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流传甚广。到安丘来的官吏、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去观赏,有的竟写诗题字镌刻在卧牛石上,内容有:“以云水心结名士缘”、“峡江牧人粹笔”、“作扫壁人”、“水天一色”、“鲸云”、“有扶鳌之力”、“布衣吏”、“相知在半儒半吏半俗半僧之间”等真、草、隶、篆俱全,使其又成为一件珍贵的石雕艺术品。“文革”期间,卧牛石在群众的保护下,仅牛头和牛尾被砸毁,身躯保存完好,筋骨分明,傲然挺立。
作为清正廉洁象征的卧牛石,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面对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清官动人而又感人的故事。有一首《卧牛石诗》,至今流传:神物脱胎化石牛,弓腰伏卧几千秋。芳草美料难入口,皮鞭打碎不回头。
石棺
石棺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

石棺外壁上的人物像雕刻
以下文字来自网上(石棺介绍):
在安丘市庵上镇雷家清河村西有一具北宋时期的画像石棺,当地俗称“九女坟”,名称来历传说不一,也无从查考。近几年来,对石棺曾多次考察,并于1993年秋进行了全面地测绘、摄影和捶拓。为加强文物保护,庵上镇政府已于1995年4月将石棺迁至庵上石坊院内安放。
一、地理位置与发现经过
石棺位于雷家清河(亦称西清河)村西约400米处,南距渠河支流小清河约170米,北距庵上村通往雷家清河村的生产路约60米。由石棺向西约20米为一南北向的水渠,再西约250米为寺后村。
石棺原埋于地下,经年既久,封土渐被夷平。据当地老人回忆,建国前石棺上部已暴露出地表,70年代初,由于在其西侧修渠,从此处大量出土,遂使石棺全部暴露。石棺东南角中部有一直径约40厘米的盗洞,由此可知此墓早年已被盗掘。
二、石棺形制与结构
石棺的外观呈一座面阔三间的殿堂形式,由上下两块巨石雕凿、扣合而成,上面的一块刻成屋顶和四壁上部,下面的一块刻成台基和四壁下部,接缝约在四壁的正中。石棺通高2.27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56米。底部的台基刻三层覆莲,莲瓣丰满厚实。檐柱均为下粗上细的八棱柱,下无柱础,上部明显内收。屋顶为五脊庑殿式,正脊两端微翘,并约略刻出兽首形象;四条垂脊亦微翘,末端皆刻兽首。屋顶四坡雕刻瓦垄,末端刻圆形瓦当,檐部刻出斗拱及方形的飞椽。整个造型明显具有宋代木结构房屋建筑的特点。
石棺坐北朝南,明间与东、西两次间的大小相近。南壁明间中部刻有高74厘米,宽各26厘米关闭的两扇大门,门扉上各刻有5路门钉及门环,上槛刻有两枚长方形门簪,下槛两端刻出门枕。两次间上部各刻直棂窗一扇,高29厘米,宽49厘米,窗棂的横断面呈三角形,平面向里。这种门窗的做法也是宋代建筑中常见的形式。
三、画像内容与题记
石棺四壁下部刻有男女侍从人物9个,身高均在80厘米左右。其中南壁东、西两次间各是一名女子,皆梳高髻,上着交领短袍,下着长裙,裙下露出脚尖,居西者手捧托盏,居东者手持瓜棱壶,隔门相对而立,应是向主人奉茶的侍女形象。北壁刻的是二男一女。东西两山墙上刻的都是两名武士,皆手持骨朵(金瓜),面南而立。
南壁明间上部有一幅浅浮雕的“升仙图”。画面上部有二老者立于祥云之上,表示墓主夫妇升天的形象。右下部有5人,前面3人跪伏,后面2人站立。左下一榜,阴刻铭文:“此是儿女忽见父母尊灵乘云而去瞻仰礼敬之处”。
南壁东次间直棂窗上方还有一篇幅较长的题刻,共25行,满行11字,计260字,惜部分字已残损难以辨认。其内容记载了大宋密州安化军诸城县来西坊保西清河村胡琏与妻史氏生前的功德,胡荣兄弟为其父母建造石棺及敛葬的过程。据题记可知,该墓主葬于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今已911年。
四、石棺的学术价值
这种仿房屋形式的宋代石棺,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又因其纪年与对主人的记载明确,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首先,石棺整体造型是仿照宋代木结构房屋的形式,这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宋代建筑继承了隋唐建筑的成就,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长足的进步,从而产生了《营造法式》等建筑文献,并将建筑发展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但是宋代的木结构房屋在山东已几无所存,胡琏夫妇石棺虽是石雕葬具,却为我们提供了宋代木结构建筑的具体形象,无疑具有重要的建筑史料价值。
其次,石棺的发现对于古代丧葬习俗和墓葬制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北宋时期,我国北方最为流行的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已被发现的宋代前少数画像石棺,多雕刻孝子故事与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内容。而胡琏夫妇石棺的形制与在西安发现的隋代李静训墓相近,几座大型唐墓中也有这种形式的石棺。由此可以考察我国古代葬具的演化规律,从而反映出丧葬习俗等方面的一些内容。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对住宅和墓葬形制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虽然目前尚不清楚胡琏及其子女的身份,但是可以断定他们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当属地方权贵人物。根据在雷家清河村调查的结果,该村以东今称“破庄子”一带即为胡氏故居遗址,曾有巨大的门枕石出土;村周围有花园、桃行、柿子行、桑行、杏行等地名,也是沿用了胡氏园林的旧名;寺后村前旧有“小儿寺”,传为胡氏为纪念其夭折的小儿所建。这些口碑资料与石棺题记互相参证,可以判断胡氏当是拥有大片良田和豪华住宅的一方富户。
另外,石棺上雕刻的人物也是供研究宋代美术、服饰及侍卫制度的可贵资料;石棺上的长篇题记,对于探讨宋代的地方建置和地名沿革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组其他石雕塑像:


这个看上去像一个无头的文官石雕像
这个毫无疑问是一个无头的武官石雕像
以上照片均由博主拍摄
2010.8.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