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张堰八景\古树\遗迹

(2007-05-15 09:24:36)

民间流传张堰镇曾有八景,其说法虽然不一,但大致相同。这些景观,有的只剩遗址,有的仍有迹可寻,但完整保存的已无。现根据历史记载与传说简记如下:
板桥夜眺 板桥原名通济桥,明永乐初年(1403年)僧永寿建。据说板桥落成之日时正盛夏,远近乡民纷沓而至,一来志喜,二来观看板桥雄姿。此日张堰镇热闹非凡。板桥彩灯高挂,两岸人群簇拥。傍晚时分,桥南人群只见一轮红日如同火盆,由板桥拱洞中心坠入,张泾河波光粼粼,满河碎金。顷刻群情沸腾,山歌四起,欢舞雀跃,爆竹震天,鼓乐齐鸣。人们交口称赞造桥师博巧夺天工。夜幕降临后,焰火冲天而起,华灯初上的板桥映在张泾河上,犹如金龙;登桥眺望,两岸灯火通明,蜿蜒的河水,如同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人在桥上走,好似画中游。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以诗文形式记载这一景象。此后,每当入夏,黄昏时分,人们总要登临板桥,乘凉赏景。清代诗人时光弼的《张溪竹枝词》有“暑夜乘凉路不赊,板桥顶上语喧哗;谁家笛韵悠扬起,清脆童音曲调夸”,可谓板桥夜眺的写照。从此,便成为张堰镇八景之一。
留溪观潮 张堰镇上原有条留溪(1958年浚张泾河时,将板桥至南河寿安桥段填成了街道),由西向东。水流九曲。平时溪流很小,水势缓慢,但每当大潮汛时,张泾河水滚滚而来,流至南湖,潮水突然改向,于是涌入留溪。留溪水面不宽,骤然潮水涌入,顿时外口水位增高,犹如江河决堤,溪水汹涌湍急,白浪滔滔,甚为壮观,市民纷至河堤观望。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也蔚为壮观。于是便成了张堰八景之一的“留溪观潮”。
秦峰一翠 镇西三里有秦望山,相传秦始皇曾于此登山观海。山上名迹甚多,景色宜人,诗人墨客,慕名而来。过去张堰高大建筑少,视野开扩,人们站在板桥上,即能看见镇西秦望山。张堰镇一范姓人家,傍南湖跨街建一茶馆,下可行人,上为茶楼(原址即今食品公司肉店南面)。站在楼上,向西眺望,板桥巍然,秦峰葱翠,自成一景,尽收眼底。游人到此,既可憩息品茗,又能欣赏湖光山色。此景即称为“秦峰一翠”,茶楼遂名为“一翠楼”(邑翠楼)。
南湖望月 1958年前,张泾河流过张堰板桥不是向南直去,而是在镇南端拐一个弯,形成很大的湖湾,然后再与新运盐河相通。此处水面较阔,又在镇的南端,故名“南湖”。当时商旅聚泊,货畅其流。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宛如银盘,湖面樯桅聚集,渔光点点,天光湖色交相辉映,大有“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概。文人骚客,慕名而来,题咏颇多。清代诗人王丕曾《留溪杂咏》中即有“南湖结伴荡斜曛,无限烟波接暮云”诗句。此处遂题名为“南湖望月”。
河心古升 古时张泾河之水远比现在清澈。相传人们在板桥上往河心看,可见一井,并隐约可见井中有钱。清顺治九年(1652年)开河时,从古井中挖出钱数十枚,为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铸。此事《重辑张堰志》有记载:“河心古井在板桥河中,往时浚河见井中有大中钱数十枚”。清代文人朱天培曾赋诗:“厥井何年凿?沉波事亦奇;莫凭阿堵物,便作季唐疑;此日枯难汲,曾经渫共资;若非开浚力,畴识及泉时”。此井何时开凿,何时沉没张泾,不得而知。唯人们登桥看河心古井,却成为张堰八景之一o以后板桥几度修建,桥址也几经迁移,河心古井已不复见。
觉海晨钟 明朝,张堰镇洞桥港桥东(原属松江县境),有一觉海庵。清顺治元年(1644
年),庵重建,并置一钟,每日清晨钟声悠扬,镇之八景有“觉海晨钟”之目,即指此。清人时光弼曾有“陌上风微晓色涵,烟芜一碧画云蓝;乡人市集争清早,钟响初鸣觉海庵”之佳句。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重修,又名新庵。此原系一尼庵,原址百家村5组,现在张堰东海啤酒厂内。
湿香牡丹 在今板桥西土山湾有一处绿树掩隐的湿香庵。此庵始建何时,无考。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由里人孙南如重建,干溪(干巷)曹伟漠题联其柱:“天花散处花犹湿,法雨飞时雨亦香”,取此联上下句末一字为庵名。庵中多花竹盆树,牡丹尤甚,遂为里中幽处。东有一室为“得闲山房”,俗称“牡丹间”,其牡丹花大色艳,实属少见,诗人题咏颇多。时光弼《湿香牡丹诗》有:“浓艳应教绣屋开,缘何移向佛门栽;如来想恨莲花晚,故遣红云护绿苔。毕竟多情是佛心,独将脂粉缀禅林,老僧说尽空空色,拨动诗肠也艳吟”。由此,“湿香牡丹”远近闻名,遂为张堰八景之一。庵于咸丰十一年毁于兵燹,同治年间里人募建,一直保留下来。现为县内保存较好的庙产之一,然而牡丹己不复见。
洞桥春色 洞桥原址在东城隍庙东面,即今东海啤酒厂附近,为镇集市之一。洞桥港是湖广船只结集处。洞桥东面是一梅园。嘉庆十五年(1810年)后,外来游舫时有泊此。古人诗云:“画船如栉泊东郊”即指此。每当冬去春来之际,雪梅盛开,香气袭人,洞桥港里画舫聚泊,粉黛雪梅竞相争艳;陌垄之上,儿童喜嬉,追逐风等,一派春色。诗人时光弼曾有“洞桥清浅水渐渐,画舫争看粉黛添”诗句。整个张堰镇此处最为热闹,故有“洞桥春色”之称。

古树名木(张堰)

张堰镇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有8株,其分布情况如下:
银杏,俗称白果树、公孙树,有3株,张堰公园2株,张堰中心小学1株。
榉树,又名大叶榉,有2株,均在张堰公园内。
桂花树,别名木樨,有3株,镇文化站内(原姚氏居宅)1株,张堰中心小学内金桂、银桂各
1株。
 

张堰镇古迹遗址(转)

张泾堰: 在今石皮弄口。唐末五代为张泾堰旧址。

张泾闸: 在镇东南3里许。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置闸,今张堰镇桑园村闸桥处尚有遗址。

古义井: 在今汽车站西。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开凿,八角井圈上刻有“嘉兴府华亭县”文字,解放后建车站时毁。

不碍云山楼: 在今农贸市场西。元代张堰名士杨谦建,时杨维桢、贝琼均来此觞咏,并留有记和赋。明代楼毁。

三命坊: 在今中大街政安弄口。明代知府吴梁立。清末圯,仅存二石柱。80年代中,商店翻建房屋时拔去一柱,仅存南边一柱。

壬龙桥: 在今新北街北端。初建无考,俗称渡船桥。清道光三年(1823年)重建,为镇北入境主要通道。今尚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