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西小像
http://baike.baidu.com/pic/12/11469068497433212_small.jpg 杨竹西小像 元 王绎倪瓒
纸本 墨笔 纵27.7厘米 横86.8厘米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后从居杭州。擅画像,是元代著名肖像画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
此图由王绎画杨谦(号竹西)小像,倪瓒补画松石平坡。图中杨谦留着长发,头戴小帽,身着长袍,持杖独立。人物面部用细笔勾描,略用淡墨烘染,形象生动逼真。笔墨不多,却较好地表现了杨竹西“清谦谨慎”的性格。画像后亲以小石的弧松,更加烘托了杨竹亡在宋亡后不仕朝迁的气节。画中倪瓒题云:“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卷后有元人邓元祜、杨维祯等十一家题记。
|
194
《杨竹西小像》 元倪瓒王绎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倪瓒(1301—1374), “元四家”之一, 字元镇, 号云林,
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王绎(1333—?),
字思善, 号痴绝生, 后寓居杭州。王绎自幼笃志好学,
富有才华。后经名家顾逵指点, 画艺益进,
成为当时著名的肖像画家。《杨竹西小像》画杨谦,
号竹西居士的小像。杨竹西, 松江人。画中高士杨竹西曳杖缓行,
人物神态闲适。人物面部轮廓须眉全用细笔精心勾勒, 略作淡墨晕染,
神气活现纸上,
自然、生动。衣纹线条则简括洗练。倪瓒补松树坡石。倪瓒记后云:“杨竹西高士小像,
严陵王绎写, 句吴倪瓒补松石。癸卯二月
杨竹西小像
元,王绎、倪瓒作,纸本水墨,纵27.7厘米,横86.8厘米,北京故宫博和院藏。
这是一幅元代人物肖像画的经典作品,由王绎与倪瓒共同绘制。图绘一老者策杖立坡间,旁点缀松石等简单衬景。本幅左侧倪瓒题款:“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据款识可知此卷为王绎、倪瓒合作而成。此图所绘应为杨氏归老林泉后的晚年肖像。图中杨谦头戴乌巾,右手执杖,衣袍宽松,面相清癯、磊落而有神。描绘精细,人物面部均以淡墨为之,以线为主,略事烘染,着墨不多而神情毕肖,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倪瓒所补松石,笔墨枯淡、松秀,与人物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美的肖像画作品。此图后纸有元郑元祐、杨维桢等等题九段,钤名章、藏印等80余方。(元郑元祐、杨维桢题跋释文)历明、清两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伍元蕙、宋荦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元画精品。
王绎(约1333-?)元画家。字思善,自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居杭州。自幼喜画,年十二三,即已能写照。继得吴中顾逵指授,画艺益进。所作多线描,少晕染,往往于晤对谈笑间默记人物情态,然后落笔貌写,具得其神气。所著《写像秘诀》,中有《彩绘法》、《写真古诀》、《收放用九宫格法》等内容,为现存较古的画像技法著作。所知传时作品仅有这幅《杨竹西小像》。 |
描 述:
元王绎,纸本墨笔,纵27.7cm,横86.8cm。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擅画像,是元代著名的肖像画家。
元倪瓒王绎,纸本墨笔,纵27.7cm,横86.8cm。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擅画像,是元代著名的肖像画家。
王绎《画杨竹西小像》卷
中国元代画家王绎传世肖像画。王绎生卒年不详,约活动在至正(1341~1368)年间。字思善,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后居杭州。此图纸本,墨笔,纵27.7厘米,横86.8厘米。画杨谦曳杖独立小像,头戴巾帽,身着宽松肥大的交袖长衫,身躯高大,容貌清癯。衣纹用笔劲挺洗练,面部全用细笔勾出,略烘染淡墨,着墨不多,神情活现。倪瓒补作松石,笔墨松秀简单。王绎自无题识,倪瓒记云:“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作松石。癸卯二月”。画前有标名一段,后纸有郑元祐、杨维桢、苏昌龄、马琬、高淳、钱鼎、静慧、王逢、茅毅等题赞以及胡壁成跋、项元汴等藏印多方。《汪氏珊瑚网》、《大观录》著录。王绎作品现存仅见此一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元倪瓒、王铎 杨竹西小像
说明:元 倪瓒 王绎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竹西小像》画杨谦。号竹西居士的小像。杨竹西,松江人。画中高士杨竹西曳杖缓行,人物神态闲适。人物面部轮廓须眉全用细笔精心勾勒,略作淡墨晕染,神气活现纸上,自然、生动。衣纹线条则简括洗练,倪瓒补松树坡石。倪瓒记后云:“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松石。癸卯二月。”
|
|
杨竹西小像
元王绎倪瓒
纸本 墨笔 纵 27.7 厘米 横 86.8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后从居杭州。擅画像,是元代著名肖像画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
此图由王绎画杨谦(号竹西)小像,倪瓒补画松石平坡。图中杨谦留着长发,头戴小帽,身着长袍,持杖独立。人物面部用细笔勾描,略用淡墨烘染,形象生动逼真。笔墨不多,却较好地表现了杨竹西“清谦谨慎”的性格。画像后亲以小石的弧松,更加烘托了杨竹亡在宋亡后不仕朝迁的气节。画中倪瓒题云:“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
1363 年。卷后有元人邓元祜、杨维祯等十一家题记。
倪瓒
倪瓒(1301-1374)一作(1306-1374)元代杰出画家。
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牛阳馆主、萧闲仙卿,东海瓒、 瓒、奚元朗、元映、海岳居士、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无住庵主、沧浪漫土、荆蛮民、曲全叟等,以云林两字最常用,人皆称为云林先生。元锡(今属江苏)梅里镇人。倪家富有资财,性情狷介,自幼好学。亦有记载说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清高绝俗,胸襟淡泊。家藏古书极多,尝筑清 阁,收藏古代名人书画。他善画山水,初学董源,书画秀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画法特点,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用笔善用侧锋,多画折带皴,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以淡泊取胜。他的画天真幽淡,诗文精雅,书法隽美,自然数诗书画三绝。亦善画墨竹,笔法挺拔,疏朗有致。他善用侧锋干笔皴擦的画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作品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 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
诗词三百首卷一
<杨竹西肖像>
官场走一趟,
闲来搔白头。
贫居闹市长叹息,
知交独难求。
君做竹西客,
我往云中游。
奋笔疾书百万卷,
豪情为谁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竹西小像
王绎倪瓒
卷纸本墨笔纵27.7厘米横86.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由王绎画杨谦小像,倪瓒补画松石平坡。图中杨谦策杖缓行,他头戴乌帽,身穿长袍,面留须髯,两眼前视,略带微笑,形象慈祥。杨为松江人,号竹西居士,宋亡后不仕。画家用细笔勾描人物面部五官须眉,略烘淡墨,使形神毕现,衣纹以中锋运笔,简练遒劲。倪瓒所画松石,笔间意赅,与人物相烘托,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体现出特定时代文人雅士“抗简孤洁,辟处穷居”的境遇。
王绎,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字思善,号痴绝生,其先为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后迁居杭州。长于画像。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幼霞,别号极多。无锡人。工诗文,擅画山水、墨竹,擅长书法。其画、其论,对明清文人画影响深远。
杨竹西小像
元王绎倪瓒
纸本 墨笔 纵27.7厘米 横86.8厘米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后从居杭州。擅画像,是元代著名肖像画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
此图由王绎画杨谦(号竹西)小像,倪瓒补画松石平坡。图中杨谦留着长发,头戴小帽,身着长袍,持杖独立。人物面部用细笔勾描,略用淡墨烘染,形象生动逼真。笔墨不多,却较好地表现了杨竹西“清谦谨慎”的性格。画像后亲以小石的弧松,更加烘托了杨竹亡在宋亡后不仕朝迁的气节。画中倪瓒题云:“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卷后有元人邓元祜、杨维祯等十一家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 《杨竹西小像》
元
倪瓒王绎纸本水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1301—1374),
“元四家”之一, 字元镇, 号云林,
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王绎(1333—?),
字思善, 号痴绝生, 后寓居杭州。王绎自幼笃志好学,
富有才华。后经名家顾逵指点, 画艺益进,
成为当时著名的肖像画家。《杨竹西小像》画杨谦,
号竹西居士的小像。杨竹西, 松江人。画中高士杨竹西曳杖缓行,
人物神态闲适。人物面部轮廓须眉全用细笔精心勾勒, 略作淡墨晕染,
神气活现纸上,
自然、生动。衣纹线条则简括洗练。倪瓒补松树坡石。倪瓒记后云:“杨竹西高士小像,
严陵王绎写, 句吴倪瓒补松石。癸卯二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绎生卒不详,字思善,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后居杭州。自小善画,对人物肖像颇有研究,有较高艺术造指。著述有《写像秘诀》。
画中肖像人物是元末学者、诗人杨谦(号竹西),他是位隐士,以诗寄情,放浪于山水美酒之间。王绎以简洁明快的劲线画人物,倪瓒以疏松渴笔点景。画面清疏、高洁、体现文士杨竹西超凡脱俗的气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卷为纸本白描形式,这种肖像画融入文人趣味的倾向。
宋元人物画家在前人走过的路上作了新的开拓,一方面从五色的着色走向元气淋漓的水墨,如李公麟的淡毫轻墨的白描法和梁楷粗笔泼墨的减笔法,都是以至简的用笔和至简的黑白之色创作作品,开一代风气,另一方面则是由晋唐人物画的释道圣贤的仕女贵族,转向画山樵渔户,行旅田家,如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元王铎《杨竹西小像》,平和质朴的画面洋溢着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 倪瓒 王绎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1301—1374), “元四家”之一, 字元镇,
号云林, 别号幻霞生、
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王绎(1333—?), 字思善,
号痴绝生, 后寓居杭州。王绎自幼笃志好学, 富有才华。 后经名家
顾逵指点, 画艺益进, 成为当时著名的肖像画家。《杨竹西小像》
画杨谦, 号竹西居士的小像。杨竹西, 松江人。画中高士杨竹西曳
杖缓行, 人物神态闲适。人物面部轮廓须眉全用细笔精心勾勒, 略
作淡墨晕染, 神气活现纸上, 自然、生动。衣纹线条则简括洗练。
倪瓒补松树坡石。倪瓒记后云:“杨竹西高士小像, 严陵王绎写,
句吴倪瓒补松石。癸卯二月。”
No.2
--------------------------------------------------------------------------------
另张渥也是画关于杨竹西的
元张渥《竹西草堂图》纸本,墨笔,纵27.3厘米,横81厘米。
此卷墨笔作元杨谦晚年于松间草堂栖身静思之情景。杨谦为当时名士,平生爱竹,于住地植竹千竿,自号“竹西居士”。卷中竹侧结庐,切中主人公名号“竹西”,构图巧妙。
引首篆书“竹西”两字格外醒目,并画墨竹一枝,题诗一首,署款“仲穆”。“仲穆”者,元赵雍是也,于是,清《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卷为:“赵雍竹西草堂图一卷”,实误。考画左下角钤“贞期”、“游心艺圃”两印,应出自元张渥之手。张渥,字叔厚,号贞期生,元至元年间杭州人,工画山水、人物,善用李公麟白描法。之所以误认作赵雍,是因了那别出心裁的题跋。本来是为友人作品题跋,一时兴起,不但题了字,作了诗,署了名,钤了印,却又手心发痒随意画了两笔,几成大作,而张渥的“贞期”、“游心艺圃”两印默默地钤于众多鉴藏印中,难怪清宫“张”、“赵”不分,将其误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元时松江有不少富甲一方者,张堰杨竹西是一个.还有青龙任水监、小贞曹云西、下沙瞿霆发、陶宅陶与权、吕巷吕璜溪、祥泽有一张家、干巷有一侯家。
青龙是古地名,《金山卫春秋》上有记述。我觉得古青龙不应该是那个村,而应该金山全塘海外的青龙港。村的范围小了点。
青龙任水监是哪里的我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沙在南汇,
陶宅在青村,
祥泽在松江洞泾,
青龙在青浦.
青龙镇(Qinglongzhen) 即今白鹤镇境的旧青浦。五代时已有聚落。相传三国时孙权在此建造青龙战舰,故名。约五代、北宋初建镇。置镇初由镇将兼理财政,景年间改由文臣理事。大观年间改名通惠。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青龙。宋初,镇处吴淞江下游沪渎之口,旁有青龙江北流汇入今吴淞江,可东通大海,西达苏州;南有顾会浦可达华亭县城(今松江镇)。日本、新罗及漳、泉、明(今浙江宁波市)、越(今浙江绍兴市)、温、台等州和邻近的杭、苏、湖、常诸地船舶,均由吴淞江入青龙江。熙宁十年(1077年),税收是华亭县城商税收入的1.5倍,居秀州第二位。南宋绍兴初年设市舶务,正式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为江南巨镇,有“小杭州”之誉。时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十三寺院,七塔,三亭,烟火万家。先后设立茶务、盐务、酒务等。驻水军于此。建炎三年(1129年),韩世忠拒金兀术于秀州,前军屯于此。后由于海潮顶托,吴淞江泥沙淤塞,海舶难溯吴淞江至此,对外贸易衰落,乾道二年(1166年)废市舶务。元至元年间规模尚存,除无海商外,有学有狱。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为青浦县驻地,以镇 为县公署。嘉靖三十二年青浦县撒废。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县后,县驻地迁至唐行镇,此地遂改称旧青浦。嘉靖年间屡遭倭寇侵扰,至清朝仅存一小市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后从居杭州。擅画像,是元代著名肖像画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
此图由王绎画杨谦(号竹西)小像,倪瓒补画松石平坡。图中杨谦留着长发,头戴小帽,身着长袍,持杖独立。人物面部用细笔勾描,略用淡墨烘染,形象生动逼真。笔墨不多,却较好地表现了杨竹西“清谦谨慎”的性格。画像后亲以小石的弧松,更加烘托了杨竹亡在宋亡后不仕朝迁的气节。画中倪瓒题云:“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卷后有元人邓元祜、杨维祯等十一家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杨竹西的还有一副《竹西草堂图》
元张渥《竹西草堂图》纸本,墨笔,纵27.3厘米,横81厘米。
此卷墨笔作元杨谦晚年于松间草堂栖身静思之情景。杨谦为当时名士,平生爱竹,于住地植竹千竿,自号“竹西居士”。卷中竹侧结庐,切中主人公名号“竹西”,构图巧妙。
引首篆书“竹西”两字格外醒目,并画墨竹一枝,题诗一首,署款“仲穆”。“仲穆”者,元赵雍是也,于是,清《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卷为:“赵雍竹西草堂图一卷”,实误。考画左下角钤“贞期”、“游心艺圃”两印,应出自元张渥之手。张渥,字叔厚,号贞期生,元至元年间杭州人,工画山水、人物,善用李公麟白描法。之所以误认作赵雍,是因了那别出心裁的题跋。本来是为友人作品题跋,一时兴起,不但题了字,作了诗,署了名,钤了印,却又手心发痒随意画了两笔,几成大作,而张渥的“贞期”、“游心艺圃”两印默默地钤于众多鉴藏印中,难怪清宫“张”、“赵”不分,将其误定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