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觉寺的匾额

(2010-06-10 08:46:19)
标签:

大觉寺

匾额

乾隆

慈禧

杂谈

分类: 我拍的照片


大觉寺的匾额

 

    榴莲兄在《宝泉岭论坛》给我的回帖中讲了一段在大觉寺的往事,很有意思。那时的大觉寺很有野趣。我们常去大觉寺是因为石景山的一位朋友曾在旁边的村子里插队。她讲过不少当年大觉寺的事儿。榴莲兄说的“动静等观”的匾额很有名气。应该是乾隆御笔。不是在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匾额是“无去来处”,也是乾隆御笔。“动静等观”匾额是在二殿无量寿佛殿。虽身在二殿但身价却高,因为这块匾额是真东西。正殿的“无去来处”匾额,原物已经被毁。说起来也是个故事。传说是有个军阀打了败仗后,躲进大觉寺,看到“无去来处”这块匾,认为“无去来处”是没有容身之地。他很生气,想他本来就是来避难的,却无处容身,于是命人将匾上字刮去。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去来处”匾额上的字,是后人在乾隆皇帝笔书中,找相同的字拼上的。“动静等观”禅意深刻。是以俗世帝王的身分诠释佛法,告诫人们无论事物如何变化或不变,都以一样的平常心对待之。佛家认为事物的动静是相等、相对的,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观察事物,对它的动与静,应等量齐观。反读匾额亦可理解,即“观等静动”:当人们做事之时,不要着急去做,可以先给予观望、等待时机,同时静心思考,最后再付之于行动,又即“三思而后行”。正是如此深刻的哲学内涵使此匾额具有了耐人寻味之意。“无去来处”也出自佛经:“诸法不动,无去来处。无高无下,无此无彼,何有去来坐卧?”殿内还有三块慈禧太后题写的匾额也很值得一观。这三块匾都在大雄宝殿内悬挂,一为“妙悟三乘”,一为“法镜长圆”,一为“妙莲世界”。这三块匾额放置的位置,都很不显眼,稍不注意,就会被参观者忽略。慈禧太后好写大字,如“福”字,“寿”字,每到年节,她都会写一些,分送皇室贵族。但她题写的匾额较少,且留世不多,在大觉寺中能够看到她题写的匾额,实属难得。平心而论慈禧的字确实很不错。因为这几块匾都在殿内,一般佛殿内都不让拍照,我也就没把它拍下来。

 

http://s8/middle/3e2992c4t886c451f07f7&690&690

http://s14/middle/3e2992c4t886c45213afd&690&690
从网上搜得慈禧匾额的三幅照片。贴在这儿。

 
 


 

榴莲兄的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初秋。忘的是开啥会,我们十几个人(除我都是年轻人)在大觉寺里住了一周。天天搁里呆着,所以印象极深,可说是玩儿足了。

    当时的大觉寺,已经好些年没开放了。白天无游人,晚上就几个僧人和我们。天一黑,灯不多也不亮,女生们还挺害怕的。

    于是,大家就一起相约着出大门,唱着歌去右边儿几里地外的一个大院子里瞧香港武打录相。当时的录相多是武打片,不瞧也没别的。

回来的路上,哥几个老说鬼和出怪声儿吓唬女生。但进大觉寺就蹑手蹑脚的不闹了,僧人们睡得早,我们怕吵醒主人。

    其实那会儿瞧几个片子都成,反正有轮值小和尚自为我们留着庙门,只是女生瞧多了就烦。

    还记得大觉寺里的地势依山而层层递高,最后的院落自然也就地势最高,院中有清清的泉水不断从地下冒出而汪作一潭。

    潭中溢出的水汇集成两条小溪,一急一缓地沿着山势从各个院落依次流了下去。于是,几进几出的大院子,便都有了树荫下好听的“哗哗”流水声。

    大觉寺除了见龙兄弟说的佛教“七叶树”外,“银杏树”和“橡子树”也很有名,这有名便是这两种树长得极为高大雄奇。

    一僧人对我说,全北京最大的银杏树就在大觉寺。他热情地导引并指点给我看,吓,真的好大,其树干好几个人手拉着手才能抱过来。

    前大的正殿上面有一块扁,上写“动静等观”四字,这内涵很些有辩证唯物论史观和哲学的气息。是康熙的字么?我不敢确定。

    这么久的事儿,早忘了。但我在“动静等观”下拍了一张照片,是老式的黑白照,现留着。若找到了,倒可为见龙兄弟此帖凑个小趣而秀一下。

    大觉寺离“鹫峰”很近,那是文革时,我们一帮男同学结伙儿骑车常去玩儿的地方。现在都不骑车了,留下的,只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