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开往嘉善的中巴车上,人很少,仅仅坐足了三分之一,基本都在打盹,偶尔有拎着色彩斑斓的行李袋的商人中途上车,才会把人们从昏睡中唤醒,眼中无一例外都是疑问,到了?
窗外闪过大片绿色的农田,零星的水塘,路边房屋砖墙上喷涂的广告已经出现了嘉善县的名字,感觉似乎就要到地方了。偶然侧头,发现邻座上一个年轻的少妇,不知何时解开了上衣,露出一只乳房,专心致志的给她的小囡哺乳。应该说很正常的一件事,却让我未免感到有些尴尬。。。。。。
嘉善汽车站的环境很干净整洁,每十分钟一班次的旅游巴士发往西塘,非常便捷。中午时分,顶着还算强烈的阳光,我来到了西塘——这个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走进一个狭窄的弄堂,抚摸着斑驳的墙壁,踩踏着发亮的石板路,突然感觉到一股滞重的历史气息在身边流淌,古意盎然。弄堂小得仅容一人行走,抬头看到的天空也就是一条线,酷热的中午在这里居然觉得还有些冷,出来以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石皮弄。石皮弄全长68米,由216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是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据考证,弄内的石板路下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为下水道的表皮,故称石皮弄。它最宽处1.1米,最窄处只有0.8米,如果有两个我这样的在弄内交错,倒也罢了,侧身即可,换两个胖子就是肚皮擦墙也不一定能够通过。


通过石皮弄,走到胥塘河边,就能看到环秀桥,此桥在西塘众多的照片中出现频率是极高的,一眼我就认了出来。相传建于明万历九年,以前晴天时站在桥顶上可以眺望到太湖边的青山,如今怕是可能性不大了。桥洞旁有幅对联:“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度水中天”。桥背面似乎还有一幅对子,很遗憾没有看清,不知道是否一样。江南自古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文化气息为全国之冠,这么一个小桥也能找出如此的意境,由此可见一斑。

或许因为是周日的下午,很多游客已经开始返回,且西塘的开发也不算很久,街面上的人并不很多,比较清静,让从乌镇的人海中逃脱的我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过桥后沿着传说中的烟雨廊棚,很顺利地找到我事先定下的居所——桐村雅居。这是一所建于清雍正年间的老宅,为一个徽商所有。老宅深院,院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盆景,非常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小而精致的院子处处满眼碧绿,和古旧的墙壁,阁楼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情调。我住的房间不是很大,里面都是老式的实木家具,看看成色,估计也是年代久远了,而且感觉似乎是个绣楼,经过改造的洗手间也很小,洗澡略显局促,可能以前也就是放置一个红漆马桶的地方。



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历史变迁,西塘默默地守护着江南水乡独有的闲散与宁静。正是这种闲散与宁静,直到纷杂嚣乱的今天,西塘仍是充满了古时画卷上的诗情画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不到九点,家家户户已经开始闭门休息,即使是临街的商家,也纷纷开始挂上门板,收市歇业,与其他如周庄,乌镇等灯火喧嚣的嘈杂大不相同。既然称之为水乡,西塘的水自是多情,遍及整个古镇的河道纵横交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千百年来的传统,在水边繁衍生息,街市傍河,民居临水而筑,石桥、弄堂、廊街,处处临水入影,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这里依然是水一样柔软而雅致的生活。



清晨四点多钟,隐约听到远处的鸡鸣狗吠,不很真切,微光透过印花蓝布的窗帘,让我意识到天已将亮。扛着相机走在长长的廊街上,清晨的西塘宁静异常,微弱的晨曦中,小桥,流水,人家,静谧的恰如其分,完美的似是一副水墨画卷。

一个人寂寞的走在街上,多数人都还在梦中,正好让我独享这份宁静。沿着烟雨廊棚走去,慢慢地欣赏这水乡独有的魅力,静静的水,弯弯的桥,幽深的弄堂,还有早睡早起的小狗们,在这个早晨,一起勾画了一个不一样的西塘。不过在苏家弄旁的一角,居然看到两个美院的学生已在写生,从画板上堆积的油彩来看,似乎比我还要早,最勤劳的人应该是他们,天道酬勤,这里衷心的祝愿他们能够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西塘,当然,我也一样。



天光渐亮,沉寂的人家开始有了些动静,有些住宅开始冒出冉冉炊烟,饭菜的香味一阵阵传来,让我突然觉得有些饥饿。河边也见到了洗菜洗衣服的大娘大嫂,临河的商铺拆卸门板的声音此起彼伏,新的一天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开始了。。。。。。。

西塘最繁华的地带就是那条烟雨廊棚,沿河而建的带顶长廊,是古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江南多雨,为使商人贸易、行人过往无日晒雨淋之忧,当地人修建了这个廊棚。在静悄悄的清晨,漫步在廊棚下,黑漆漆的棚瓦,古朴的雕花,很自然的就会让人有种怀旧的心情在体内荡漾。而在热闹的白日和傍晚,穿梭在往来的人群中,看着忙碌的商家,听着带有方言的吆喝,又会感到江南曾经的独领风骚的繁荣。

西塘的小吃很有江南特色,竹笋煮青豆,蜂蜜大头菜,芡实糕,粽子,爆炒田螺,还有就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油炸臭豆腐。离我住所不远就有一个小摊,摊主是个老人,看上去很绍兴,也是因为这一点,才把我吸引过来,直觉上臭豆腐这地方的比较正宗。炸制的过程中,我和他闲聊,他果然来自绍兴,老人很有意思,拿出没炸的臭豆腐让我闻,“臭不臭,臭吧”,而后一本正经的告诉我,“炸好之后,那叫作千里飘香”。看他态度俨然的一付面孔,我忍俊不禁。
芡实糕是当地特产的一种米粉糕,原以为和云片糕差不多,没想是带有韧性的,很有嚼劲,感觉有点甜味,却不腻人,柠檬和桂花口味的都不错,而且现在摊主也用上了高科技,网络销售,对于我这样远方的人实在是方便,起码不用拎着一袋子糕点在江浙游走,记住一个淘宝的网址就可以了。


西塘好玩么?回来后总有朋友这样问我。这个问题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其实什么算是好玩呢?因为每个来这里的人目的都不尽相同,只要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我觉得就算是合适了,对于我,除了摄影之外,我喜欢的就是那种平淡如水的生活,安静,可以思考很多。而西塘的这几天,也曾结识了几个同在旅途上的朋友,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也知道了他们专程来看的“西塘三把刀”。
所谓“西塘三把刀”,指钱锦铭的剪刀——剪纸艺术;王亨父子的刻刀——版画艺术;徐永明的竹刀——竹雕艺术。颇有意思的是,这三把刀的主人,各自拥有临水而筑、景致各异的明清古宅——雅号分别是“桐村雅居”、“醉园”和“水阳楼”。
钱锦铭——“西塘三把刀”中的首把刀——剪纸刀,就住在我的楼下。钱锦铭从1978年开始剪纸创作,至今已发表剪纸作品2000余幅。楼上的陈列室里还展示着他的近千幅剪纸精品,他还写有一手好书法,可以双手同时执笔,左右开弓,并且左手写反字,可谓天下一绝。“桐村雅居”的小阁楼下,每天都能看到他专注的身影。
王亨少年时就初露绘画才气,古镇西塘的粉墙黛瓦、石桥小巷,成了王亨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故乡如诗如画的美景让王亨如痴如醉,于是,《水路漫漫》、《桨声悠悠》、《炊烟袅袅》等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的版画作品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如今独居“醉园”深处,得享清闲。


有些遗憾的是,徐永明老师在我去的时候,碰巧有事外出,失之交臂。
剪刀、刻刀、竹刀,让桥多、弄多、廊棚多的西塘古镇,拥有了更高的艺术品位,与扬州的“三把刀”可是大不相同。
真实的西塘我是说不清的,也许根本没有人能说的清,悠久的历史让它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尽管有些现在看来很不起眼,一个弄堂可能就是一个传说,一把椅子就有一个故事。。。。。。


在无可避免的社会发展中,倒底西塘今后走向何方,没人知道,但起码,此时此刻,我看到了一个我眼中的西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