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小添仓,2月27日【天穿节思女娲、添仓节祭仓神;龙凤节求福顺、贺老鼠娶亲日

标签:
文化教育美食 |
分类: 传统节日杂谈 |
http://s2/mw690/0018zJ61zy6ZH6oaospf1&690
正月二十日汉族过“天穿节”,又称“女娲补天补地节”。中国神仙世界中男性占绝对统治地位,抟土造人,补天拯救的女娲是少有的劳动妇女和母亲形象,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天穿节”是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各地节日时间有差异,还有以初七、十九、二十三、二十五等。
天穿节最早记载在东晋。《渊鉴类函》卷13“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
宋朝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葛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记载当时的民俗。
经民俗调查,天穿节纪念女娲神,流行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客家人聚居各省以及台湾。天穿节民俗,以煎饼“补天穿”。祈祷苍天保佑,求“雨水之日,屋无穿漏”。用红丝线系上煎饼,将其掷于屋顶上方,寓意为“补天漏”或“补天穿”。把煎饼撕成小块,抛向天空,意为补天。落在地上,就是补地,以祈风调雨顺。节日那天到郊外举行射箭活动,称天穿射。岭南一些地方,如粤东的客家的妇女在此日把甜粄(音同饭,用米浆制成的食品)做成大圆块,以油煎后,上面扎针穿孔,也是补天穿之意。
正月二十日,一些地方是填仓节。二十日小添仓,二十五日老添仓。世代农耕的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忌卖粮食。粮店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为的是讨个喜兆。为了吸引卖粮食的主顾,粮店特意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填仓节民俗丰富,主要有点灯以祀仓神、仓官、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搬运添仓、打扫院落、禁止外借、打灯笼找“添仓虫”。吃饭管饱“填穷坑”、吃黄米饽饽叫“不打滑”、吃干饭“谷穗坚实”、吃枣糕“扬风糕”、吃面条的叫“钱绳子”。北京及周边地方吃“饼卷盒子菜”。天津打囤、撕吊钱、吃“干饭鱼汤”。
据说添仓节吃烙饼则与天穿节补天有关。
http://s8/mw690/0018zJ61zy6ZH6sww4fc7&690
正月二十五老添仓,祭祀仓神——天苍(仓)官。属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中的胃宿。《史记·天官书》云:“胃为天仓。”其注云:“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可见历史渊源久远。
民间俗信,正月二十五是老鼠嫁女日,又称鼠娶亲、鼠纳妇、老鼠娶亲等。鼠类是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鼠害防不胜防。人民又羡慕鼠类的机敏、生命力强,繁衍迅速,在十二生肖中鼠排第一。正是在这种复杂心绪中,出现讨好鼠类,恭贺嫁女成亲的奇怪民俗。老鼠嫁女日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也有的是夏历正月十四的夜半。
农历正月二十五还是辽宁、山东等地方的“龙凤日”。按老规矩过“龙凤日”,取“龙凤呈祥”之意,希冀新春伊始风调雨顺,一年里百事称心如意。
面食(面塑)龙凤尾,悬挂门头梁上以驱虫。要用蒜秸或高粱秸,截为一厘米左右长,把各色彩布剪成铜钱状用线穿成串,挂在小孩帽子上,称为“挂龙尾”。渔民“祭船”。新船下坞要“祭船”,放鞭炮,烧纸钱,以求人船太平。新网具使用,要酹酒祭典,求张网渔丰。出海作业,要敲锣打鼓,焚香化纸,设祭以求一帆风顺。吃饺子,讲究蒸饺。劳动者要放鞭炮,张灯结彩;要烧纸钱,乞求神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年终有个好收成。不管主食吃什么,“和菜”是一定要拌的。和菜必有白菜丝、萝卜丝、海米或小虾,力求色彩鲜艳,味道鲜美。“和”同“活”,求得一年到头家庭和睦,和气生财,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