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霄节【猜灯谜,承传统,长智慧……
(2015-03-05 15:30:27)
标签:
文化 |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还有更文雅的叫法。灯谜以文字为主,可以称为是中国独有,其他国家文字不具备这样的潜质。但谜语则是全世界各地都有的语言文化现象,是幽默、曲折、隐晦、映射的特殊表达方式,是启迪智慧的游戏。
灯谜是中国特有的娱乐方式,也算最简约的文体。它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谜面”、“谜目”和“谜底”。灯谜挂出来的是谜面,写清谜目要求,求答谜底。打个比方——
“谜面”告诉猜谜者的内容或条件,为提供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它好比几何学中的“假设”。“谜目”是限定所猜的内容是哪类“事务”,限定答案所属范围,它就好比几何学中的“求证”。“谜底”就是答案,象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多数是唯一的,有时也可以多解。如:“书山有路勤为径”【谜面】;(猜学科的名称)【谜目】;答案【谜底】是“应用力学”。再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个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其中“花褪残红青杏小” 【谜面】;(科技术语)【谜目】;“最新成果”【谜底】。理解谜底的逻辑和道理,也需要想象、推理、论证,遵循语文语言习惯。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很久前就有“文”与“野”两大支流。百姓文化从来就有幽默,有谜语,未必是文字形式。官府或上层文化,长期只有科举考试一条路,一些文人把寂寞与苦闷发泄于另类的创作,出现若然文字游戏形式,谜语——字谜则是其中之一。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一些游说之士在游说君王权贵时,往往不虚掩本意说出,借用隐喻暗示等方式展示才华,常可收获成功,也能退避自保。
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最出名就是《三国演义》引用的曹娥碑后题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就是谜底。
《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代以后,“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在纱灯之上写谜语,供人们猜测助兴。这就是元霄节观灯猜谜语的风俗源头。
传统谜语可分成两大类,事物谜即谜语;文义谜就是常说的灯谜。
事物谜也叫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事物谜的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各种器具、用品、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它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
民间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大部分都是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的。谜面抓住要猜的事物,对它的外表、形体、性质、色彩、音响、出处、用途等各方面突出的特征,用拟人、比喻、夸张、暗示等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会出来,让人们根据谜面所提供的线索,通过联想、推理、判断来猜中谜底。以下为例迷:
谜目“打一字”。谜面:“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种谷物。”谜底:也。谜目“动物”。谜面:“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有尾无毛,有翅难飞。”谜底:鱼。谜目“植物”。谜面:“有丝没有蚕,有洞没有虫,有伞没有人,有巢没有蜂。”谜底:莲藕。谜目:“用物”。谜面:“哥俩一般高,出门就赛跑,老是等距离,总也追不到。”谜底:自行车。谜目:“人体器官”。谜面“根底不深站得高,要长要短看爱好,为求姿容仪态美,难计功夫费多少。”谜底:头发。谜目“水果”。谜面:“黄皮包着红珍珠,颗颗珍珠有骨头,不能穿来不能戴,甜滋滋来酸溜溜。”谜底:石榴
文义谜即灯谜,其谜面更加灵活严谨,谜目明确,还有许多具体运作的思维形式即猜谜法,称为“谜格”。中国谜格以会意法和拆字法为基础,最多可达三四十种。常用20种谜格举例:
一、正扣法。也称正面会意法或正猜,此法是根据谜面所表达的正面含义,不抄曲径,直接去领会、推理,从而联想出谜底。例如【谜面】“猜谜的益处”。【谜目】影星。【谜底】“利智”。理解为“猜谜有利于启迪智慧”,而扣合谜面。
二、反扣法。倘正扣法行不通,便要变通扣法,智慧谜底。反扣法即反面会意法,根据谜面的暗示, 从反面去推理。例如【谜面】“暗语”。【谜目】俗语。【谜底】“不明白”。谜底和谜面虽说法相反,但原义却是同一样的。
三、侧扣法。不是正面会意,也不是面猜射,而是由侧面衬托或由中间突出。例如【谜面】“早晚食斋”。【谜目】食物。【谜底】“午餐肉”。意思早上和晚上食素守斋,午餐必然是食肉了。
四、别解法。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改变本意,另作解释,妙趣横生,一向被推为正宗灯谜。例如【谜面】“成人电影”。【谜目】成语。【谜底】“大有可观”。这里则别解作“大人才有机会观看”,属于谜底别解。再例,【谜面】“不老实”。【谜目】植物。【谜底】“长生果”。“实”别解为“果实”,以“长生”扣“不老”,谜底“长生果”,正确无误。
五、增字法。给谜底或谜面增加某些字,或字的偏旁、部首,组成另一个字或词。例如【谜面】“更”。【谜目】成语。【谜底】“与人方便”。为“更”字增加“立人”旁,成为“便”字。妙处是用反语来解答。
六、损字法。把谜面的字去掉某些笔画而得出谜底。例如古谜【谜面】“春雨连绵妻独宿”。【谜目】猜一字。【谜底】“昊”。意思是“春”天下雨就看不见“日”,妻独宿即“夫”不在,“春”字去掉,“日、夫 ”二字成“昊”字。
七、增损法。在同一谜语中,它结合了前面所述的“增字”和“损字”二个法门。例如【谜面】“身残心不残”。【谜目】一字。【谜底】“息”。以“身残”扣“自”字,以心不残扣“心”字先损后增,扣合谜底“ 息”字。增损并用,趣味无穷。
八、组合法。是将谜面的字或有关笔画直接组合起来。例如【谜面】“八九不离十”。【谜目】字。【谜底】“杂”。意思就是把“八、九、十”三个字不分离地加起来成“杂”字。
九、分离法。把谜面的字划,折开分成若干部分,即成谜底。例如以“杂”字为谜面,谜目成语,谜底为“八九不离十”。以“莘”字猜成语,为“三十而立”。是把“ 莘”字折开来若干段扣合谜底。
十、离合法。是综合上述组合及分离二个法门,将谜面的文字进行拆离然后组合之。例如【谜面】“梧桐半死清霜后”【谜目】一字。【谜底】 “霖”。意为“梧桐”各取一半得两个“ 木”字合成“林”,“清霜后”将“霜”字清除后半截剩“雨”字两者再结合成“霖”字。
十一、参差法。是将谜面的字调整结构、重新搭配,组合成另外的字。例如【谜面】“情景交融”。【谜目】猜二字。【谜底】“惊、晴”。是将“情”和“景”二字的部位互相交换一半,而达成谜底。
十二、移位法。通过移动某个字的部位而达到底面相扣。例如【谜面】“晖”。【谜目】一成语。【谜底】“晕头转向”。就是“晖”的形成是由于“晕”的头部转了方向而达致。再如【谜面】“旭日悬空”,【谜目】一字。【谜底】“旯”。是将“旭”字的“日”字移动到上头去了。
十三、抵消法。是根据谜语的含义自行消掉某些字,使余下的字能促成底面相扣合。例如【谜面】“废品不废”。【谜目】剧目。【谜底】“三岔口”。谜面“废”与“不废”抵消,仅存一个“品”字,再将“品 ”字分离而扣合“三岔口”。
十四、包含法。就是把谜面的文字找出共同包含的笔画或部首作为谜底。例如【谜面】“提倡晚婚,个个有份”。【谜目】一字。【谜底】“日”。“提倡晚婚”四字,个个都有“日”字的份。
十五、漏字法,选用有规律的词组、成语或常用语,故意地漏去一、二个字,谜底即以漏掉的字配合适当的否定词组成。例如【谜面】【谜目】地名,中国城市。【谜底】“无锡”。中国金属以“金、银、铜、铁、锡”开头。再如【谜面】“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谜目】俗语。【谜底】猜“缺衣(一)少食(十)”
十六、运典法。猜谜时,首先要明白典故的内容或来源,然后进行会意,寻找谜底。例如【谜面】“鹬蚌相争”。【谜目】猜保险名词。【谜底】“受益人”,原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翁就是“受益人”。
十七、问答法。谜面提出问题,谜底则进行解答,但必须是曲解,才算是好灯谜。例如【谜面】“如何是好?”【谜目】体育名词。【谜底】“女子组”,此谜先将谜面解读成如何是“好”?谜底则回答必须是由“女”和“子”二字组成。
十八、叠字法。谜面由叠字组成,结合计算法扣切谜底。例如【谜面】“泳泳泳泳泳泳”【谜目】古代诗人。【谜底】“陆游”。原来六字大写为“陆”,6个“泳”字代表“游”。
十九、排除法。就是排除易猜到的谜底,而明确指出应猜别的谜底。例如【谜面】“一木口中栽,非困也非呆”。【谜目】猜一字【谜底】“束”。
二十、象形法。利用中文是象形文字,取其笔画,结构或部份或全部来比拟成某种物形。如“人”象形为“飞雁”,“虫”象形为“孤帆”,“、”象形为星星、药丸、瓜子、泪珠等等。例如【谜面】“双雁齐飞”。【谜目】一字。【谜底】“从”。“三星伴月”猜“心”字。
谜语是大脑体操。任何人不可能才对所有谜语,经常猜谜不仅丰富生活,还能增长只是与锻炼智慧。乘着正月十五,猜一回灯谜,试试你的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