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张宏伟:数学思考的全景式重建(其一、其二)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数学教学 |
作者|张宏伟
张宏伟老师力主“恢复学生数学思考的自主、自由和野性”。
单独开一节数学思维训练课,说是为了专门训练数学思维。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奇怪、很滑稽的事情。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在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中:教材上每道例题所呈现的“思考”过程、日常课堂上一次次的“思考”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数学思考方式和数学思考习惯的养成。
因此,我要求“全景式数学教育”团队的每一个人,在教每一项内容,甚至做每一道题时都要追问自己:它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课程价值到底是什么?它能给孩子们的思考力带来哪些增量?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反思:我是否始终关注了学生如何去思考?我是否在尽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我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是用在数学思考力的培养上的?
通过这样不断将学习的重心从数学知识技能的获取,转移、回归、聚焦到数学思考能力的系统培养上,我们“全景式数学教育”对数学教材、数学教学,在数学思考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全景地反思和系统地梳理。在课程编排和教学中,我们充分重视、真正落实“培养数学思考”的核心地位,努力达成最终“启其心智,开其慧根”的教育目的。我想这不仅仅是数学,也应该是所有学科共同的核心追求。
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梳理出十个方面的问题,并试图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因时间有限,先分享其中两个方面的重建状况。
重建一:把“培养数学思考”置于核心地位
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习,国内所有版本的教材都是先学长方形的周长,后学正方形的周长,无一例外。我却颠倒过来,先学正方形的周长,再学长方形的周长。
之所以这样颠倒,是因为我看到了它培养孩子思考力的特殊价值。
我先敲定了这节课的推进逻辑(思考逻辑)——先研究“一种极端情况”,再研究“相反的另一种极端情况”,最后研究“中间情况”。据此,我又把这节课的数学思考目标细化为4 点,围绕它们进行了课程和教学的重建。这4 点目标,我会在介绍完课程和教学后揭晓。
2015 年12 月,我按照自己的思路执教了这一堂课。
首先,我引导学生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辨析和讨论,明确求篱笆、封条、边框、围池塘走一周的长度等生活问题,就是求相应图形边线的总长,即“周长”。然后,依次出示下列图形,让学生列算式求周长。
前四个图形,学生都是用连加法,当正方形出现后,学生自然给出了加法和乘法两种算法,而且认为用乘法更简便。
我追问:乘法简便,前面的为什么不用,只有它用?
学生说:因为它特殊,四条边都一样。
我点拨:它特殊,用特殊的方法(乘法)去解决,那这些一般的呢?
学生:用一般的方法去解决。
学生的智慧火花已经开始闪现。于是,我抛出这两个图形,问:它们能用特殊办法解决吗?
学生:能吧?因为它们也是特殊的,四条边都一样。这两个图形,让孩子们突破了直角和直边的限制。
然后,再推广到正多边形。通过让学生解释省略号的意思,启发学生概括出:正几边形,就用边长乘几。接着引入五角星,突破凸平面图形的限制。
最后,集中起来,整体比较,系统分析。学生就会发现:求图形的周长,不管曲直、凹凸,只要所有的边长相同,就直接乘法计算:边长×边数。这是一种整体的、系统化、结构性的思考训练。
我仅仅是在教正方形的周长吗?
不是!
正方形只是思考特殊图形周长的一个跳板,是发现“特殊问题特殊解决”的敲门砖。在此基础上,进入第3 个学习模块:研究长方形的周长。
我出示长方形,问:你觉得它特殊吗?有的学生说,特殊的地方是两个长一样,两个宽一样,所以用:长×2+宽×2。
有的学生说,可以看成最特殊的:这半圈的长和宽联合起来,和那半圈是一样的。所以,可以先求出半圈,再乘以2。
这种算法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它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时,我把数学戏剧拉了进来:孩子们把长比喻成男的,宽比喻成女的,然后一长一宽结婚成了一家人,这样,一个长方形就可以组成两个家庭,这两家的总长完全相同,所以周长是长加宽的和再乘以2。形象、生动、有趣,好理解,有些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
接着再引入下面四种图形让学生求它们的周长:
从直线到曲线,从直角到任意角,从四边到多边,让学生学会类推。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打开了。
最后一个图形,还引发了一段很逗趣的话:有的学生说像长方形过家家一样,右边的a、b、c 三条边是一家,左边的三条是另一家,两家的总长度是一样的,所以先用a+b+c,然后再乘2。有的学生立马反对,说三个人怎么能结婚呢?有学生马上回击:这不是玩游戏吗?让人忍俊不禁。你发现没?长方形也只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块敲门砖!
教学到这里完了吗?
没有!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还有中间的灰色地带。
我们还要全景地完善图形类型和思考区域——补上图形的中间地带。
我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出现的那些图形,使他们认识到:所有边“都不一样”和“都一样”是两个相反的极端,剩下的则处于中间地带。汇总成下图:
由此让他们回顾本节课的研究经历,聊聊自己的看法。孩子们谈道:
1. 左边都不一样长,只能用一般方法,也就是加法解决。右边都一样长,是特殊的情况,用特殊方法,也就是乘法解决。中间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加解决。
2. 加法可以算所有图形的周长,乘法只能算特殊的、边都一样的图形。
3. 特殊图形用特殊方法更简便。
4. 求周长要注意看它的边是不是都一样长。
5. 有的中间图形,把边联合起来看,可以变成边都一样的图形。
……
到这里,完了吗?
没有!还要超越数学!
我说:孩子们,不仅仅是数学上的问题,生活当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你都要先分析是什么情况。一般的情况一般对待,特殊的情况特殊对待。比如,按照我们班级的约定,迟到是该批评的。但如果一个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因为帮助路人迟到了几分钟,你觉得应该批评吗?学生都觉得不应该批评,应该表扬。——这就是在毓养更通用的思考方式和处事态度。
现在我揭晓四点细化的思考目标,老师们可以衡量一下这节课有没有基本达成预设:
目标1.在思考周长问题时,能根据周长的意义自觉向物体或图形一周的边线定向,把思考的着力点放在分析边线的特征上。
目标2.能自觉地根据特征进行分类思考,决定采用一般方法,还是与特征匹配的特殊方法。感悟到一般方法是通用的方法,特殊方法只能解决具有同样特征的专项问题。特殊问题用特殊方法解决会更简便。
目标3. 感悟用特殊方法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发现事物的特殊之处;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可以发现不同的特殊性,继而发现不同的特殊方法。
目标4.通过汇总、比较、分类、类推等策略,对同类问题进行整体性分析和思考,初步学会系统、结构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些东西是“智慧”!它远比学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更为重要。
你看,每一项内容都有相应的思维培养的功用和价值,关键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有没有发现并落实它的意识和能力。
重建二:全景地完整数学的思考空间
思考空间的概念源于信息加工心理学,是指面对问题,能够从不同的点触发,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维度、不同的状态,进行发散、链接、转换,从而创生和选择不同的思考路径和方法。思考空间的大小、开放和自由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的养成。
现行教材和教学对“数学思考空间”还没有足够重视和关注,相应的设计贫乏甚至缺失。我曾经给296名初一学生做小学的判断题,其中一题是这样的:请判断——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1/3。结果有196 名学生做错,出错率高达66.22%。
这么多学生出错,一定不是孩子的问题,一定是我们教育的问题。原来,关于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课本上只安排了一个方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种设计,很明显是希望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能以最简单的方式、用最少的时间,理解和掌握计算公式。
我们太急了!在日常教学中,面对考试,我们心底根深蒂固地隐藏着这样的想法:无论运用什么方法,不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吗?只要学生能理解公式,会做各种体积计算的题目就行了。因此,我们不想、也不舍得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多样、深入地思考和研究。长此以往,学生便逐步丧失了思维本该有的自由、开放、独立和多元,而没有这些,哪里来的批判思维?
不仅课程编排有这些现象,我们日常课堂上的评语也隐含着这样的导向。我们的教学口头禅是:明白了吗?懂了吗?会了吗?听着这样的要求,学生就会满足于:我理解了某某知识、我会做这样的题……习得的是共性的知识和技能。
那么,圆锥的体积教学,我们到底该怎样营造思考空间,培养思维的个性呢?
我们利用长线浸润的思路,打破课堂空间、时间的限制,除了书上的学具,还提供了另外8 种研究材料:诸多的圆锥形铅锤、机场饮水杯、锥形冰淇淋、圆锥形橡皮泥、大型量杯、尺子、三角板、电子秤。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样或几样计算圆锥体积,并尝试发现计算公式。当然,他也可以自己找其他的圆锥体,我只要求他们:必须独立思考研究、必须是自己的真发现。
于是,学生自己利用各种学具,创生了多种不同的思考路径,都属于实证式的不完全归纳推理。我们又给孩子提供了迥异的演绎推理,在丰富、完整思考空间的同时,也完善了推理的类型。
学生发现的第1种,是和书上一样的实验建模。
第2 种,学生自己发现的变形建模:有两个一样的圆锥橡皮泥,把其中一个变成一样“粗”(学生的原话)的圆柱,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高,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再乘三分之一。
第3 种,数据分析建模A:学生用量杯、尺子等量出圆锥的体积、底、高,填入下表,然后计算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如下图),继而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
第4 种,数据分析建模B,学生刚学完圆柱,知道了钢每立方厘米7.8 克,孩子称重后,直接用质量除以7.8 算出圆锥的体积,然后测量底、高填入统计表,继而利用数据分析发现计算公式。
后两种都是利用数据分析的方式,推导出体积计算公式。到这里,我杀了个回马枪,要求学生从下图中选用等底不等高的⑤号圆柱和⑥号圆柱做实验,进行第5种和第6种推导:
再推广到其他高和底均不等的圆柱,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惊讶地认识了“不一样”的1/3Sh: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彻底突破了等底等高的限制,再面对“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这道判断题时,几乎没有出错的!
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研究了6 种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印发了无限切割的推导思路给孩子选读。有不少孩子看懂了这种建模方法,看不懂的孩子也能浪漫地知道,还有切割成无数个近似的圆柱体的推导方法。
再呈现第8 种微分建模,孩子不一定懂,也绝不要求他们学!我们只是想给他们埋下一颗未来学习的种子,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永远会有,而且可能有很多种你暂时还没想到的思考方法!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提供尽可能多样的学具,最大限度地还回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最大限度地给予信任和耐心等待。由此,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是完全敞开的、自由的、丰富的、广角的、完整的!
长此以往,就能让数学在实现趋同(求得现象背后共性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同时,又最大化地求异,让不同的孩子可以从不同的路径去理解数学、看待数学,继而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找到他自己,最终成长为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