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2010-04-30 11:06: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健康 |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2、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中学生显得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参加各种活动的需要较为强烈,但他们相应的能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两者互不适应的矛盾如果适度,会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否则会出现各种消极后果。例如,有的学生若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而导致活动失败,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从自信甚至是自负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3、交往性与心理闭锁性的矛盾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交往需要很强烈,渴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和理解。但是随着内心世界秘密的增多、自尊心的增强以及个性的明朗化,他们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心理闭锁性,即不愿将自己的秘密、体验轻易告诉别人,从而构成交往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中学生们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通常是寻找朋友或者记日记。
4、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的矛盾
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促使他们性意识的觉醒并日趋强烈,而如何处理与异性关系的能力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常见的问题
1、幼稚性
自我意识的幼稚性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他的年龄不吻合,似乎还停留在孩童时期。这种幼稚性表现在自我认识上处于模糊、笼统、简单的状况。例如,有的中学生在自我角色认识方面能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孩子,是教自己的老师的学生,却不能理解自己与其他亲戚、其他老师的关系,在社会上更不知道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因此,总是出现学生或孩子的角色行为,似乎永远长不大。
2、超限性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反映出他们正迈向成熟,为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作了准备。但是,如果有些特点有了超限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就像真理过了头就成了谬误一样,过度地关注自己往往给人自我中心、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等不好的印象。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超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敏感。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由于生理上的发育,体态上的变化,初中生对自己比较敏感。这有利于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如果过分敏感,对外部刺激就会由于应接不暇而出现焦虑与紧张。自我意识的过度敏感主要是察觉他人对自己态度的敏感,及对自己生理心理变化的敏感。过度敏感的学生会察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微变化。他人一瞥的目光,一皱的眉头,一抿的嘴唇,都会引起他许多联想。例如,有位初二女生,一次在上课时肚子气胀,排了气。在她听到声音,也闻到臭味的同时,觉得周围人都在看她,尤其是有好几位男生。她觉得非常难堪。回家后细想,排气是因为吃了食物,要不排气最好不吃饭。从此,她果真不吃饭,直到被送医院打点滴。后来班主任在了解情况时才发现,其实没有人知道她曾经在课堂上排气。其他一些情况,如有的学生因为脸上出现了青春痘,老师在课堂上多问了几句,或走近熟悉人群时他人的谈话戛然而止等等,都会敏感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过度敏感的基础是过分的自我关注。如果再加上过多的思虑,就容易形成多疑的个性。
(2)过度独立。独立性的发展本是孩子长大的必然趋势。从小学高年级起,许多学生不喜欢成年人唠叨的嘱咐;也常有将自己的小秘密锁进抽屉里不愿让人知道的;不愿父母打听自己接到的来信或电话;外出活动宁可与同龄人一起,不愿与父母同行。这正像小鸟翅膀长硬了要展翅飞翔一样,是长大了的一种心理需要,这对将来走上社会独立生活十分有益。因为只有在独立活动中才能深刻地获取积极的经验或消极的教训。
然而过度独立就具有消极性甚至危险性,有的甚至会造成终生遗憾。因为过度独立表现在拒绝成人的任何积极建议,排斥成人的善意劝告,我行我素等行为上。甚至以逆反心理对待成人,一切都反其道而行之。有的中学生就是因为这样而成为失足少年的。父母提醒他们:不要吸烟、远离毒品、不能进游戏厅……他们却是“你越不让做,我偏要试试"。最终欲罢不能,越陷越深,以至于违法犯罪。
过度独立的基础是过分自信、性格上的执拗及认识上的偏差。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对抗及反社会心理。
过分自尊的中学生很多也是过分敏感的人。在与人交往时,认为他人动作、表情、姿态的细微变化是因自己而出现的,十分警觉,若感到有损于自尊,在情绪上立即有体验,有的在行为上随即作出反应。这类中学生,如果性格是外向的,可能暴跳如雷;如果性格内向,则可能躲在一边偷偷落泪。前者可能做出危害集体、危害他人的行为;后者可能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
正常的自责体验有助于消除缺点,改正错误,提高个人修养,这是可贵的品质,是自我控制的重要基础。这种自责体验在一个时期中感到痛苦,随着对自己出现问题原因的认识,随着对自己改正错误信心的认定,这种痛苦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回到自尊、自信的状态。
具有强烈的无能体验的中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出现严重焦虑,还没有认真学习和认真思考,马上作出结论:我不能。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只要想一想就能回答。但是,有强烈无能感的中学生想都不想就认为自己根本没办法回答。这样的学生在新任务面前总是畏畏缩缩,不敢言语,思维活动也越来越贫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又导致了他更强烈的无能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生无能体验的产生不是全面的,而是在某一方面的。强烈无能体验的基础是自卑,是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