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与大慈恩寺(上)

标签:
旅游照片大雁塔大慈恩寺 |
分类: 锦绣河山——旅游记录 |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古都的象征。它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座落在大慈恩寺左院中,是皇室敕令并由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亲自督造,以便供奉其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初建时是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唐武则天永安年间(公元701—704年)改建成楼阁式的青砖塔,七层,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结构简约稳重,气势宏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精品,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唐朝著名诗人岑参在《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屠》诗中曰:“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对大雁塔大加赞赏。
大慈恩寺始建于隋代,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子李治为缅怀其母文德皇后扩建寺院,改名为大慈恩寺。此后由于玄奘法师由弘福寺迁住此处,主持寺务,翻译佛经,并创建佛教法相唯识宗,使之名声远扬,盛极一时,因此该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进寺门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位于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殿前丹墀上的双龙石雕、其旁的雁塔晨钟给人以庄正、典雅的感觉,大殿在大雁塔的映衬下,显得有些严肃和神秘。
大雄宝殿是寺内主殿,殿内中正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和弟子迦叶(东侧)、阿难(西侧)尊者像,两侧供奉有文殊、善贤菩萨像。东西两侧墙壁上供奉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后中轴线上自南向北还依次排列着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等建筑。
法堂是寺院演说佛法,弘扬教化的处所。殿内供奉的是铸于明代的阿弥陀佛铜像,此佛也称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玄奘法师(公元600——664年)俗名陈祎,河南洛州人,13岁出家为僧,29岁赴印求法,46岁回国,历时17年。带回梵文经书657部,历时近20年翻译了《瑜伽师地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般若经》等75部经论,计1335卷,约1300余万言。
玄奘三藏院是为纪念玄奘法师的历史功绩而修建的,2003年落成开光。院门上悬“玄奘三藏院”金字匾额,门旁楹联是:“慈航普渡众生贫富愚贤堪教化,恩泽长敷三界佛门圣地任观瞻”。院门内侧楹联是:“万里山川引慈云于西极,百重寒暑注法雨于东垂”。
院内正院主建筑为大遍觉堂;东跨院是般若堂,有通道门与正院相连,门上悬“慈恩盛世”匾额,门旁楹联是:“雁阵横空雁字云笺书佛法,塔身拔地塔铃风韵播经声”;西跨院是光明堂,与正院通道门上悬“万德圆融”匾额,门旁楹联是:“佛祗度有缘人未备诚心还谋他事,雨不滋无根草欠存善念莫进此门”。



般若堂展示的是玄奘自印度取经返回长安时,受到唐太宗及百姓热烈欢迎的情况,以及玄奘谢绝太宗邀其还俗从政,全身心译经弘法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