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中关于岱庙的帝王碑刻

标签:
岱庙宣和重修泰嶽庙记碑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康熙重修岱庙记碑乾隆重修岱庙记碑 |
分类: 锦绣河山——旅游记录 |
岱庙中关于岱庙的帝王碑刻
宣和重修泰嶽庙记碑,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
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立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
康熙重修岱庙记碑,立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
乾隆重修岱庙记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
宣和重修泰嶽庙记碑


l
l
l
l
l
l
l
l
l
l
嶽咸陞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注:原碑是竖排,为阅读方便现横排。为尽量显示原刻碑样式,保留了原碑上的空格。左侧圆点表示原碑(竖排)一行的开头。文中黑字是我用相机所拍原碑尚存刻字,其中有些字是是根据中华泰山网修正,红字是根据中华泰山网补缺,在此順致谢意!
碑文是我根据所拍4张照片整理而成。由于刻字剥蚀厉害,即使放大后也不易辨识。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由于自己古文学习不到家,更增加了辨识的困难。因此断断续续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整理成现在的样子。
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


翰林侍讲学士、少中大夫、知制诰、兼左谏议大夫、礼部侍郎、护军、宏农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壹佰户、赐紫金鱼袋臣杨伯仁奉敕撰,中宪大夫、充翰林待制、同知制诰、上骑都尉、江夏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臣黄久约奉敕书,承务郎、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充国史院编修官、武骑尉、赐绯鱼袋臣党怀英奉敕篆额。
注:文中黑字是我用相机所拍原碑尚存文字,红字是根据中华泰山网补缺。可能拍时有遗漏,但应承认损毁得很厉害了。
康熙重修岱庙记碑

重修东岳庙记(碑阳文)
岱宗长五岳,为古帝王巡封柴望处,其载在《诗》、《书》、《史传》者已祥。登封有台,肆觐有堂,记功德有碑,周·秦诸遗址,历历可绪,至为庙以祀,莫详所始。《风俗通》所称“在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者,疑自汉以前事。唐庙已在岳之南麓,而宋则改置今地,历金、元、明代加崇饰,各有记。盖自宋东封驻跸来,历代祝厘率于此,凡朝庭祭告册书,亦必刻石庭中,我皇朝未之有易。其规模宏丽,俨若王居,固其所也。明之季,兵饥荐臻,四方祈报,由辟之氓,不至于是,崇宫□阁,繄于榛莽。风雨之所摧,鸟鼠之所窜,榱桷浥腐,丹碧渝败,倾圮秽杂,实为神羞,守土者为所以更新之而不能也。国家声教四讫,民用大和,操香币、望石闻而来者无间远迩。天裔切念管缮之役,宜以时举,以告抚君,以诹同列,佥日可。武举张子所存有智计,可任,进而俾之。量力程工,剂多寡,定期会,岁有所营,月有所构,以底于成。自殿、庑、斋、寝、门、熟、堂、□以至垣堞、楼观,□为更新,迨夫榜题、铭刻、庭植之属,咸厘整涤濯,俯仰瞻顾,耳目为易。天裔稽首庭下而扬言曰:“此皆神明幽赞之力也,实皆圣天子仁恩远被之所致也。守土下臣得藉以释惭负,幸甚。愿伏谒游览于斯者,务自砥砺,以承神庥,以承帝德于无疆。”是役也,始于康熙戊申年春二月,告成于康熙丁巳年夏五月。其出教倡始及捐俸赞成诸公,俱刻于后。
康熙十七年岁次戊午孟夏月吉日旦。
施天裔薰沐拜记
重修岱庙履历记事
自皇清康熙八年春二月,蒙布政司施老爷委修岱庙。彼时,周围垣墙俱已摊(坍)塌,惟前面城上仅存五凤楼三座。后载门一座,止存梁柱。东华门、西华门并城上门楼、四角楼仅存基址。大殿琉璃脊兽、瓦片、上层下层周围椽板俱已毁坏,墙根俱已碎塌,檩枋俱坏大半,惟梁柱可用。后寝宫三座,钟鼓楼、御碑楼、仁安门、配天门、三灵侯殿、太尉殿十一处,瓦片、墙垣俱已摊(坍)塌,椽板俱已残毁,其梁柱檩枋堪用者十分之三。廊房百间,止有二十三间仅存梁柱,其余七十七间仅存基址。炳灵宫一座,大门一座,延禧殿一座,大门一座,仅存基址。经堂五间俱已塌坏。余细估殿宇木料、琉璃瓦片并颜料等项,非向远方采买无以应用。于八年三月二十日,亲赴南京上西河长江内,用价一千六百两,买杉木二千根,同店家包与排夫于五等运至济宁,水脚运价银七百五十两,买绳缆器具,将杉木扎成八排,交于排夫。予又到芜湖镇买桐油一万斤,银朱二百斤,铜绿四百斤,官粉四百斤,大绿二百斤,赤金二百厢,誊黄、烟子、松香等料,雇船装载,于七月初三复回南京。择初八吉日,用猪羊排上祭江,留家人二名看守木排,予于本日开船先行,于八月十五日抵济宁,雇车运桐油等料回州。其木棑于八年七月十五日自南京开排,用纤夫三百余名,至九年八月方到济宁。予又到济宁将木棑卸至岸,雇车运至泰安,共载六百余车,用车价银一千两余方抵泰安。又在泰安四乡采买榆杨树二千余株。又差人到山西阳城县买铅四千斤。西廊后立琉璃窑三座,烧造琉璃脊兽、瓦片等项。招集木作泥水等匠四百人,分工齐修。先派木作百人修廊房七十七间,木料砖瓦俱如创建,尚有二十三间仅存梁柱者,俱添换新料修葺。次拆卸大殿,将碎坏殿墙俱易为石,其檩枋坏烂者,俱换新料;至于椽子、望板俱换,瓦片、脊兽尽另烧造。后寝宫三座、钟鼓楼、御碑楼、仁安门、配天门、五凤楼三座、后载门一座,俱将瓦片木料并墙拆卸到地,俱换新者。东宫门、炳灵宫、西宫门、延禧殿、东华门并楼、西华门并楼、并四角楼,无根椽片瓦,俱如创新。又创经堂五间、配殿二座、环咏亭、鲁班殿。阖庙殿宇,俱用金朱彩绘油漆,大殿内墙、两廊内墙,俱用画工书像。各殿神龛俱创作者:周围城墙俱拆到地,刨添石根脚五行,俱用新砖灌浆垒至墙顶。自大殿东西两边,俱铺新踊路至午门者。门前创建玲珑石碑坊一座。南京请皇路圣像六十轴,锁金法衣四身,北京铸铜案一付,重三百斤。午门内栽柏树八十五株,杨树四十株,槐树二十二株,白果树二株。仁安门前栽柏树五十三株,槐树十二株。大殿左右丹墀,栽柏树五十九株,松树四株,白果树二株,杨树五株,槐树九株。后寝宫栽柏树三十一株,杨树十八株,白果树二株,槐树二株。寝宫后栽榆树三百株。此皆东岳之灵,方伯之功,予亦得艰苦经划于其间。今将所历时日,所费物力,所栽树植,所建殿、楼、墙、宇,一一刻记于石,后亦以见重修之非易易也。
康熙十有七年夏四月。岱下张所存谨志。
道官贾本真
住持宿本资
乾隆重修岱庙记碑


重修岱庙碑记
泰岱位长群岳,称宗最古,表望最尊,而有其秩之举,莫敢废,所系于政经亦最钜。逖稽诗书,首纪有虞。成周之世,弥文懿铄隆茂,大要非巡狩述职,穆穆皇皇,未闻轻议展彩错事,数典特为严重。陵夷汔乎霸国,觊觎三五,妄希受命告功,其臣犹知设辞以靳之。然自七十二家之说兴,而昭姓考瑞,大号显名,铺陈极乎迁之书,相如之文,世世封土作石感,琢玉成牒,甚者以上山恐伤木石,以遇风雨为德未至,以举火辄应为得行秘祠。盖由柴望一变为封禅,由封禅再变为神仙,而汰侈益无等矣。我朝鉴于成宪,祗慎明禋。洪惟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廷臣有援“黄帝上元封峦勒成”之说为请者,圣谕特下九卿等议驳,甚盛典也,甚盛心也。朕寅承永怀,彝训时式,每逢时巡盛仪,即躬祀岳庙,洁蠲将事。而于登封台纪事诸什,时复长言申谕,所谓“便是尧舜至今存,迄无可告成功日”者,其义庶几质诸古皇而不易耳。戾经者不可以不斥,则准经者不可以不修。方曲咫闻之士,猥然易坛禅而庙庭,而像设,疑乎踵事非制。故吴澄以五岳之麓各立一庙,谓始自唐时,及考郦道元引《从征记》称“岱庙有三,今屹峙南麓者,实即肯之下庙”。又称“庙有汉柏,庙库藏汉时神车乐器”。则祀岳于此自汉亦然,从来甚远。且巡狩述职,特祀也;国有令典,遣官赍祝来告,常祀也。是皆于庙有专飨,而又何泥古之云。乃者,岁庚寅为朕六十庆辰,至辛卯,恭逢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于时九宇胪欢,百灵介祉。维岱大生,秉苍精化醇之气,用克推演鸿厘,绥祚我皇极。而重闬周闉,岁渝弗饬,灵承曷副焉。爰诹将作扩而新之,其岁月详岳顶记中。以是庙为太常宿县之所,因为迎神送神歌,俾主者肄而落之。其辞云:
遥参亭兮置顿,帝乘青阳兮出震。
会东侯兮前驱,标天齐兮作镇。
右迎神
曰:予正祀兮荐诉訚,扶桑晁采兮告庆臻。
泰符在握兮与物为春,啿啿乎根一而衍万兮翊我昌辰。
注:碑文据中华泰山网,因碑在亭内,其上刻文无法拍摄,故不知受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