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重要但看似不紧急的事决定我们的人生
(2013-10-25 20:14: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非虚构 |
最近参加公司的培训,老师讲时间管理四象限,这个想必很多人听说过,理论并不高深,我却深有感触。
四象限法把事务分为四类:重要并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你会怎么安排这四类事务呢?凭常识人们都会说,当然优先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其次可能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或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最后才轮到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普通人士的时间安排大致正是如此:25%-30%的时间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50%-60%的时间处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15%的时间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但这里面存在一个巨大的误区:我们普通人平时往往忽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最后它们往往变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让我们措手不及、后悔莫及……
据说成功人士的习惯是花65%-80%的时间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只用15%的时间处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只有当重要的事情尚未变得紧急之前把它们处理好,我们才能赢得主动,这是成功者的习惯。而普通人却往往把一些人生至关重要的大事一直拖延,直至措手不及、后悔莫及,这就是普通人与成功者行为模式的重要区别。
当培训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四象限时,我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一直被我拖延着呢?难道要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才惊觉与懊悔吗?
组成地球上人类社会的大多数是普通人,所以这个普通人组成的社会又一直在多少不重要的事情上装模作样、打发时间,而在重要却看似不紧急的事情上无所作为、迟钝麻木?
绝大多数环境保护的事情对于社群来说,都属于此类"重要而不紧急"的范畴。
"重要"是因为人类的生存质量最终取决于环境的质量,人类还没有修炼到能脱离自然环境、永享仙福的境界;"不紧急"是因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及其后果的显现,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往往是群体承担后果,因此个人似乎总能找到理由安慰自己、麻痹自己。
环境问题往往像温水煮青蛙。
处理环境问题,往往像寻求自己人生的意义此类事情一样,重要但看似不紧急,似乎我们有的是时间和理由往后拖延……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在处理许多环境事务上都算不上成功,成功的行为模式尚未建立。所以,雾霾围城才会让我们措手不及,癌症村扩散才会让我们后悔莫及;自京都议定书之后,从哥本哈根到多哈,年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都不断上演争吵、推诿、敷衍的连续剧。11月中旬马上将在华沙开幕的新一届气候大会,会出现什么转折性的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