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评论的表达传播效率与写作程式(答复少华、阿饼)

(2006-06-18 15:32:46)
分类: 原创·非虚构
上次写了《“理想读者”与对新闻评论表达及传播效率的一种研究思路》之后,我的昔日同事、人大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和他的学生阿饼提出了一些问题,我写了一篇较长的答复,也是对原先一些思考的补充和深化。
少华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兄长,一位谦逊真诚开放的好老师、好学者。能通过对新闻评论表达传播效率的探讨与他们师生发生思想的碰撞,真是一件幸事、乐事。
 
新闻评论的表达传播效率与写作程式
——与少华、阿饼的进一步探讨
    感谢少华、阿饼。前段时间紧,上次的解释有点匆忙,也可能与我的初稿表达不够充分、细密有关,我觉得你们有所误解。再来,咱们将研讨进行到底:)
1.表写效率、铭印效率、说服效率
    因为“表达”、“传达”是通用词汇,我们在交流时容易混淆其内涵外延,所以我决定改用“表写效果(表写效率)”来替换我原文(《“理想读者”与对新闻评论表达及传播效率的一种研究思路》)中提出的“表达效果(效率)”,用“铭印效果(效率)”来替换原来提出的“传达效果(效率)”,各自的定义不变。
    我之所以提出表写效果(效率)、铭印效果(效率)、说服效果(效率)三组概念,并给以特定的定义,目的是将少华提出的“新闻评论的表达与传播效果(效率)”问题具体化、清晰化,然后尝试进行一些定量或半定量的测量分析,检验一些新闻评论界的说法(包括少华提出的一些判断、理论和建议),希望通过对新闻评论写作实践和阅读体验进行相对客观、定量的研究,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规律来——结果可能是反对或符合我们的通常认识的,但即使得到的是“老生常谈”,我们的研究也可能具有方法论意义。
    所以,阿饼同学,我不是不对“新闻评论的表达和传播效率”(暂且把它当作一个模糊的集合概念吧)作进一步分析,而是我主张必须先分解和明确概念,设计测量思路和办法,然后在积累测量数据之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才能得到更可靠的东西。
    这里,我有一个关键的基本判断作为思考的起点:我对少华提出的诸多有关新闻评论表达和传播效率的命题首先存疑,因为其实并没有得到证明,其中隐含着诸多假设和少华个人的偏好。
2.核心概念和核心问题
    在少华的专著《新闻评论》中“新闻评论的表达(与)传播效率”其实是一个相当核心的概念,在该书的整体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书中第一章第一个要点便写道:“新闻评论的特殊形式要求就是追求意见表达与传播的效率。”在该书章节的大小标题中多次出现这一概念,如“结构是传播效率的要求”(第六章第一节标题);“新闻评论标题与信息传播效率”(第七章第一节标题)。
    《新闻评论》中的很多观点与表达传播效率有关,对很多观点的论证也是围绕运用表达与传播效率这一概念完成的。比如少华提出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概念、判断、推理,而不是联想,理由便是出于对表达效率的考虑。“新闻评论的思维特点是与它的写作特点联结在一起的。概念、判断、推理对于认识而言,是有效率的思维形式,对于写作来说,是有效率的表达形式。”(P11)——新闻评论的效率到底是什么?如何度量?概念、判断、推理如何便比联想(相关有类比、排比等写作形式)更有效率?这些首先需要设定和证明,少华在书中的界定和证明不够清晰不够充分。认为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比联想等发散性思维更有效率,是否指逻辑思维更具有清晰性(相当于“铭印效果”)更有说服力(“说服效果”)?还是说作者运用逻辑思维更容易得出真值的结论(从“表写效果”看)?读者真的会更容易被逻辑论证说服吗?逻辑在社会事务的分析判断中到底起多大作用(从认识角度和说服角度看)?
    我在《“理想读者”与对新闻评论表达及传播效率的一种研究思路》曾举例,少华主张将论点放在文章首尾,以提高表达效率。依据是“首尾效应”(这一点似乎是经过测量验证的?),但“首尾效应”主要涉及的是“铭印效果”,而且仅是对文章观点的铭印效果。开门见山摆观点,对论证部分的铭印效果有何影响?对“说服效果”会产生什么影响?对读者的阅读兴趣呢?
    【阅读兴趣可以单独作为新闻评论研究的一个变量,可直接让读者给出分值(可采用5分制),或以读者阅读的字数比例和记忆效果来度量——以阅读的字数除以全文字数(多遍阅读的话该值可能大于1),以复述内容多少除以全文内容;阅读兴趣与铭印效果相关,阅读兴趣越大,自然铭印效果更强,反之,铭印效果强,可能正是阅读兴趣大的结果;阅读兴趣显然也不仅仅与文本有关,而且与读者的背景有关,因此,为排除读者背景的干扰,有效研究文本写作与阅读兴趣之间规律,对读者进行分类测量也是必要的(阅读兴趣与议题及读者的职业、地域等背景的关系,应当具体研究,分离出其他因素之后,我们就可以集中有效地研究文本写作因素与阅读兴趣的关系)。我觉得,少华对新闻评论的研究考虑阅读兴趣太少了。】
    又比如,少华提出中国近代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轨迹,比较清晰地显现出其表达的效率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论说”到“时评”的文体变革,从长篇大论到对新闻事件的明快判断。(《新闻评论》P11)少华此处提到的效率,其实比较明确的所指是提出论点和论证论点所用的篇幅缩短?是论点论据论证节奏的加快?文本形式上的这些变化是比较容易看到的,但这些文本形式变化将导致其传播效果的什么变化?在事实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少华的判断多属于带有个人倾向性的价值判断。
    其实,以前的论说文不一定都长篇大论,篇幅不一定比如今的新闻评论长,它对当时读者的铭印效果和说服效果并不一定就比今天的新闻评论对今天读者的效果和效率差!对此恐怕不能以今人的眼光来臆断。就拿近代的一些“宏文”来说,当时产生了巨大传播效果,能说表达传播效率不佳吗?因为文章表达传播效果效率的比较必须考虑文章写作发表的社会环境、读者因素,我们宜先进行有限的特定的比较,剥离某些因素的影响,然后才能更好地研究文本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新闻评论》中对杂文和新闻评论的区别,将新闻评论视为“更追求效率的文体”,相应地不那么追求效率的杂文运用形象思维等。这里也涉及效率指什么呢,指提出论点、完成论证所用的篇幅、节奏?还是指铭印效果和说服效果?杂文的铭印效果和说服效果(效率)一定就比“新闻评论”低吗?我觉得,少华的区分中,将事实认定和价值判断混在一起了,隐含着可疑的前提。另外,在写作实践中(从历史的文本看),杂文何尝不使用逻辑思维?只不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并用。这种并用的效果和效率与单用逻辑思维相比(少华倡导新闻评论以逻辑思维为主),究竟高下如何,还需要研究。
    我对意见表达和传播有一种体察:在传统的形式逻辑之外,还存在语言表达本身的逻辑(规律)、社会运行本身的逻辑(规律),人们的求证、理解力、接受方式、社会与人心的真相,不仅仅诉诸逻辑理性,也诉诸情感、直觉……
    我欲检验的说法,欲总结的规律,核心不离“新闻评论写作”。我们不是要做全面的新闻评论传播效果(效率)研究,而是要为文本写作服务,重点研究文本(写作)与表达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效果(效率)研究,总结出新闻评论写作的规律。
    我们要回答的是:新闻评论写作,是文无定法呢?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最有效的程式来?有效是什么意思?如何衡量?这些有效程式包括哪些条款?
3.空白读者、正向读者、反向读者
    空白读者、正向读者、反向读者的区分和判定,其实不难,因为他们都是针对某一议题具体而言的。
    我们在对某篇新闻评论的表达传播效率进行读者调查时,对三类读者的共同要求是具备平均文化程度(在评论面向的设定读者群中)。然后,所谓空白读者,是指对新闻评论所涉及议题尚无明确倾向的读者。比如有关银行跨行查询收费这一议题的评论,不难通过问卷调查将读者分为赞成收费、反对收费、不赞成也不反对(不清楚或无所谓,其中有的可能因缺乏议题相关背景知识而没有态度,有的因该议题离自己生活较远而无所谓,造成态度的原因有所不同,具体情状略有区别)三类,其中持中立态度和不清楚态度的读者便属于空白读者;而对于一篇反对收费的文章来说,同样持反对态度的读者便属于正向读者,持赞成收费态度的读者便属于反向读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