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需要多少“坏孩子妈妈联盟”?

(2006-05-17 22:39:57)
分类: 探索创造社
    据5月17日新华社报道,乌鲁木齐出现了个“坏孩子妈妈联盟”。一批妈妈为了教育、帮助自己几乎被学校教育放弃和抛弃的“坏孩子”而自发组织起来,她们编写专门教材,抛开以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代之以理解、尊重孩子天性,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
    与学校老师一样,“坏孩子”的父母也曾对自己的孩子绝望。妈妈们态度转变的契机是偶然发现20多个“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妈妈们,她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
    想起以前对孩子的打骂和绝望,一位妈妈说:“我感到惭愧和内疚,过去我教育孩子有很多偏见,差点毁了儿子,也毁了这个家,是个不合格的母亲。”
    “坏孩子”真的很坏吗?该反思的显然不只是“坏孩子”的父母。我们的教育部长和局长、校长、老师,该不该在这样的报道前感到羞愧?包括那些“好孩子”的父母,是否也能从中得到启迪?
    那些被老师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孩子,天性往往并不坏。正如我们从报道和现实中常常看到的,开始他们只不过是比较有个性,不那么顺从大人的话,调皮、好动,然后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打击、家长的责骂、其他孩子与家长的“另眼相看”,渐渐就戴上了“坏孩子”的帽子,逆反性格愈演愈烈。结果就可能是一种恶性循环:愈受打击愈逆反,愈逆反愈被看作“坏孩子”。
    在我们身边,陷于恶性循环或滑行于恶性循环边缘的孩子有多少?以每班一个估算,全国便可能上百万。一个“坏孩子妈妈联盟”显然不够,看来我们需要成千上万个“坏孩子妈妈联盟”。这将成为中国教育一道独特的风景吧。
    “班主任怕小龙影响别的孩子,就专门安排他一个人坐,小龙在班里越来越孤立。老师‘请’家长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引自新华社报道)对这段叙述,“坏孩子”的父母应该眼熟。一个教育体系,不能容纳个性、不能帮助后进,反而刻意孤立、抛弃,这是教育的失败和羞耻。
    正如教育专家所言,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的“淘汰教育”模式。淘汰的是什么呢?往往是孩子的突出个性和突出个性的孩子;鼓励的则是适合标准化要求和考试的思想行为特征。校长、老师、家长一起压迫学生,最高追求惟有分数。在很多地方,这成了中小学教育的惟一目的。
    很多家长充当了这种教育体制的合谋。有专家说得好,很多家长是为了“面子”而塑造要求孩子,这也是一种功利,算不上真正的爱。能尊重、理解孩子个性、接受孩子缺点的父母有多少?
    “坏孩子妈妈联盟”成功了,她们有什么高招让“坏孩子”变好?无他,关键就是“尊重、理解孩子的天性”,这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我们的教育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做到,我们的学校该如何向“坏孩子妈妈联盟”学习?
    没有一个尊重个性、宽容缺点的教育体制,恐怕有多少“坏孩子妈妈联盟”也没用,乌鲁木齐的“坏孩子妈妈联盟”又能坚持多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