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可西里的精灵

(2018-12-09 18:36:37)
标签:

可可西里

野生动物保护

青藏高原

旅游

摄影

    可可西里的精灵
http://s13/mw690/0018sU1Izy7pPVDojfudc&690

西藏野驴(学名:Equus kiang):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为140厘米。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它们外形似,体形和蹄子都较家驴大许多,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
该物中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营游移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一种大型草食动物。
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的玉树果洛海北海西州,甘肃的阿克塞肃南、南北和玛曲,新疆的阿尔金山等地,西藏北部和四川西部也有分布。
一级保护动物。
http://s11/mw690/0018sU1Izy7pPVEQ42uaa&690

http://s13/mw690/0018sU1Izy7pPVFcFYw9c&690

http://s3/mw690/0018sU1Izy7pPVGqDVE82&690

http://s13/mw690/0018sU1Izy7pPVK1xow6c&690

http://s13/mw690/0018sU1Izy7pPVgStmQ6c&690

藏羚羊(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长角。
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见于印度拉达克地区。
一级保护动物。
普氏原羚(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别名滩原羚、黄羊,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普氏原羚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仅雄性有角,双角角尖相向钩曲。栖息于山间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带,以数头或数十头为群,冬季往往结成大群。以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为食。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而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

赤狐(学名:Vulpes vulpes):共有47个亚种。成体长62 - 72厘米,肩高40厘米,尾长20-40厘 ,体重5-7千克。毛色因季节和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变异,一般背面棕灰或棕红色,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白色,耳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四肢外侧黑色条纹延伸至足面。雄性略大。
赤狐听觉嗅觉发达,性狡猾,行动敏捷。喜欢单独活动。在夜晚捕食。通常夜里出来活动,白天隐蔽在洞中睡觉,长长的尾巴有防潮、保暖的作用,但在荒僻的地方,有时白天也会出来寻找食物。它的腿脚虽然较短,爪子却很锐利,跑得也很快,追击猎物时速度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而且善于游泳和爬树。主要以旱獭及鼠类为食,也吃野禽、蛙、鱼、昆虫等,还吃各种野果和农作物。
分布于整个北半球,包含欧洲、北美洲、亚洲草原以及北非地区。是食肉目中分布最广者。
三有保护动物。
http://s15/mw690/0018sU1Izy7pPW4Idhs4e&690

兀鹫(学名:Gyps):共有8种。体长95-105厘米,尾长24-29 厘米,翼展240-280厘米,体重6-11千克。是一属大型的褐色。头和颈部羽毛概退化而裸露。身体和上翼羽毛呈淡棕色至深棕色或褐色。胸腹部羽毛浅色羽轴纹较细。尾呈平形或圆形而非楔形。虹膜褐色;嘴角质色,具黑色蜡膜;脚暗淡绿黄色。
栖息于海平面至海拔2,500米的范围内,最高可达6000米的山地。生境广泛,包括高山森林、苔原森林、开阔多岩的高山、草地、高原草地、灌木丛和半荒漠。食腐性。以野生山羊、鹿和瞪羚等哺乳动物的尸体为食,也寻找人类养殖的弃于野外的受伤或体弱的绵羊和牛。在高空盘旋清晰地搜寻地面上的动物尸体,靠灵敏的嗅觉来找寻腐烂的动物尸体,并常常为抢一块肉而争个不停。而且习惯把头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内,啄食内脏和肌肉。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多个国家。
大嘴乌鸦西藏亚种(学名:Corvus macrorhynchos intermedius)是大嘴乌鸦的亚种之一,体长约50厘米。雌雄同形同色,通身漆黑,除头顶、后颈和颈侧之外的其它部分羽毛,带有一些显蓝色、紫色和绿色的金属光泽。嘴粗大,嘴峰弯曲,峰嵴明显,嘴基有长羽,伸至鼻孔处。额较陡突。尾长、呈楔状。后颈羽毛柔软松散如发状,羽干不明显。对生活环境不挑剔,无论山区平原均可见到,喜结群活动于城市、郊区等适宜的环境。栖息于低山、平原和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次生杂木林、人工林等各种森林类型中。喜欢在林间路旁、河谷、海岸、农田、沼泽和草地上活动,有时甚至出现在山顶灌丛和高山苔原地带。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蝗虫金龟子金针虫蝼蛄蛴螬昆虫、昆虫幼虫和为食。
http://s2/mw690/0018sU1Izy7pPW7CLcJ11&690
动物尸骸

斑头雁(学名:Anser indicus)是中型雁类,体长62-85厘米,体重2-3千克。通体大都灰褐色,头和颈侧白色,头顶有二道黑色带斑,在白色头上极为醒目,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 性喜集群,繁殖期、越冬期和迁徙季节,均成群活动。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叶、茎、青草和豆科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贝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分布于中亚、克什米尔及蒙古国,越冬在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和中国云南等地。

http://s12/mw690/0018sU1Izy7pPWdDgfh8b&690

http://s14/mw690/0018sU1Izy7pPZCE0LX5d&690

赤麻鸭(学名:Tadorna ferruginea)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1.5kg,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卵椭圆形,淡黄色,雌鸟负责孵卵。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和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

http://s4/mw690/0018sU1Izy7pPZCAz7l33&690

http://s12/mw690/0018sU1Izy7pPZD7P8nab&690

http://s3/mw690/0018sU1Izy7pPWdREuC32&690

普通鵟(学名:Buteo buteo)属中型猛禽,体长50-59厘米。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初级飞羽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白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外缘黑色 (淡色型)或全为黑褐色 (暗色型),尾散开呈扇形。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往东到远东、朝鲜和日本;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最南可到南非和马来半岛。
http://s15/mw690/0018sU1Izy7pPWeb0ey0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