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输液的尴尬
(2008-12-27 20:24: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五彩生活 |
在一家医院输液室里,输液台前围着一堆人,只听到婴幼儿的哭声、家属的责怪声、医务人员的解释声及周围病人的劝阻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不大入耳的“交响曲”。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幼儿输液出现麻烦。被接受输液的是一位不到一岁的婴幼儿,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气急……接诊医生体检发现患儿呼吸音粗糙,还可听到散在哮鸣音,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多,临床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医生给以抗感染、平喘、退热治疗。
输液室当班的护士是一个工作不到两年的小青年,平时对成人输液驾轻就熟,多为一针见血,但对婴幼儿输液却有些心虚。婴幼儿的血管十分微细,对疼痛的耐受性差,又不会配合,给他们输液有如履薄冰之感。这位小护士聚精会神操作,第一次明明看见穿刺针进入了患儿的静脉,固定时又鼓起了小包。第二次鼓足勇气再寻找部位穿刺,左穿右刺就是进不了血管。这位护士满头大汗,心急如焚,家属怨声四起。闻讯赶来一位年龄稍大的护士,安慰了病人家属几句,又接着给患儿输液。这位护士工作十多年,又在大医院儿科进过修,对婴幼儿输液有一定的经验体会,大多数婴幼儿输液较顺利,但今天也遇到了麻烦。左挑右选选中了头上一个部位,小心翼翼拍打、消毒、进针、固定……明明看见液体滴的很好,转眼间又起了包。再穿刺,再失败,这位护士也败下阵来,家属吵声不绝,嚷嚷着要找院办解决问题。
关键时刻,护士长赶到。她介绍了自己的身份,解释了婴幼儿输液的难处,家属嗤之以鼻,不以接受。护士长只好再赔小心,亲自上阵。看到患儿呼吸急促,痛苦不堪的样子,家属同意让护士长操作。护士长上手也不太顺利,穿刺了两次才成功,看到液体缓缓滴下,家属及护士们才松了一口气。
穿刺成功,但事情并没有完结。输液结束后,家属看到患儿头上手上大包小包,皮下淤血,十分心痛,找到院办要求赔偿。理由是:医务人员操作技术不过硬,给患儿带来了损伤,可谓“旧病未除,又添新伤”,不适当赔偿绝不答应。院方在反复解释无效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息事宁人,把患儿的治疗费全免,又补偿了100元,家属才骂骂咧咧离开了医院。
点评:婴幼儿输液是很多医疗机构经常遇到的难题,一针、两针、三针打不进去的情况比较常见,理解的家属嘴有怨言,不理解的家属就会借机闹事。解决的办法一方面要提高护士的输液穿刺技术,尽量保证治疗的需要;一方面在输液前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可能难穿家属又扯皮的情况,可借鉴手术同意书让患者家属签字,虽然麻烦,但对减少医疗纠纷还是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