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护”
-家有病人(2)
天际刚刚现出鱼肚白,热闹了一天的病房还在静谧中,“刘护”的生物钟就已发生作用,他从睡梦中醒来,看了看表,清晨5点30分,他赶紧穿衣起床,洗脸漱口,收起每天临时摆放的折叠床,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
“刘护”并不是护士,而是一位下岗年过50
的男师傅。由于在这家医院做护工时间很长,工作认真负责,护理细致周到,态度亲切和蔼,深受病人、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好评,不知是谁首先叫出“刘护”,以后大家都这样叫起来。
“刘护”这次护理的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因脑血栓导致偏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已在医院住院两个多月了。在从早上6点到7点30分一个多小时内,“刘护”要做的事很多。吸痰:把纱布伸进老人的口中,一点一点把痰液攒出来;排便:戴上手套,在石腊油的润滑作用下,用手指将老人肛门内干结的大便掏出来;擦身:用合适的温水,从上到下洗涤老人发粘带异味的身体;拍背:给老人翻身后轻轻拍背,辅于有规律的按摩;喂饭:小心翼翼地把要喂的食物吹冷,然后用小勺一点一点喂进去……把这些事情做好,医生查房,护士治疗就开始了。
在2000年从企业下岗后,“刘护”曾辗转找过多种工作,由于专业技术的局限及年龄偏大等因素,一直未找到合适工作,“刘护”十分苦恼。每月300的内退工资,付女儿的的学费都不够,一家人还要生活,不做怎么行呢?一次在医院探望病人时,听到一位重病人的家属在安排谁陪护而争吵,看到一个个护工忙碌的身影,突然生出当护工的想法,回家与妻子一商量,两人遂同时走上了护工的岗位。
护工是一种看轻实重的活,每天的工作不外乎是照护卧床病人的吃喝拉撒睡,但从清晨到夜间,拖的时间很长;从周一到周日,一天也不能休息。睡觉也只能在病人床前开个行铺,半夜还要给病人端水倒尿,很难睡个安稳觉,病情危重时彻夜难眠。吃饭也只能在医院打份饭或买份盒饭,文化生活根本谈不上,生活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从某种角度说明了长期护理病人的艰辛。很多护工打了退堂鼓,而“刘护”则咬牙坚持下来。
社会的进步对护工的要求日益提高,护工不是保姆,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刘护”看清了这种趋势,每天在护理病人之余,找护士或医生借医学书籍学习,对不懂的事情不耻下问向护士请教,对护理中的体会也记下一点心得。自己的努力加上医务人员的指导,“刘护”的护理水平日益提高,吸痰、翻身、冲洗膀胱、按摩穴位……都快达到专业水平,不但得到病人及家属的首肯,也得到医务人员的赞扬。一次“刘护”在护理一位重病人中,病人一口痰堵在喉管出不来,导致严重缺氧,面色青紫,危在旦夕。“刘护”利用护理急救知识,立即将病人头偏向一侧,拍背,用吸痰器快速吸痰……忙而不乱,有章有法,当医务人员闻讯赶来时,病人的痰已经吸出,面色转红,病人转危为安。病区主任和护士长握着“刘护”的手,一连说了几声“谢谢”。自那以后,“刘护”的名声更响了,找他护理病人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还要排队等候呢!
不知不觉,“刘护”在护工这个位置上已干了八年,对这个岗位也充满了感情。他说,在我这个知天命的岁数里,还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我知足了。当看到病人康复出院,听到病人或家属感谢的话语,看到医务人员肯定的目光,我感到一种欣慰。工作的辛苦,少数病人家属的不理解甚至斥责,社会上个别人的偏见如过眼烟云,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只要有病人需要,我愿意干到做不动的那一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