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杂谈 |
分类: 杏林随感 |
科室召开学习会,讨论医患沟通。
王医生:我是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新手,在学校也未受到过专门训练,刚开始参加工作,在接诊病人时不知该怎么说,甚至有过怕与病人说话的念头。一次接诊一位45岁的腹痛病人,化验检查大便有白细胞,诊断为急性肠炎,我按常规开出静注葡萄糖加妥布霉素的医嘱。在病人准备注射时,经验丰富的护士长问了一句,你患过糖尿病吗?病人幡然醒悟,我患有糖尿病忘记给医生讲了。这个医生也真是,问也不问就开单、检查、拿药,完全没有听我把话说完,险些造成病情加重。此事对我教训深刻,以后无论多忙,我都要与病人多交谈,防范可能的医疗风险。
张医生:谈到沟通,我原来认为没有必要,医生把病诊治清楚就行,何必听病人唠唠叨叨。一位长期患胃溃疡的老病人换用多种药物效果不佳,在与我交谈中诉说胃病的种种不适:返酸、嗳气、消瘦……其实原来不是这样,自从患神经衰弱、夜夜失眠胃病就好不了。他有“神经衰弱”,看来问题找到了。我在调整对胃病治疗方案时加上安神、镇静的药物,又给他进行了心理治疗,后来他来复诊,说胃部不痛了,食欲改善,精神也好了许多。看来,医患沟通对提高医疗质量作用明显。
李医生:在接诊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沟通有技巧,倾听最重要。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担心医生不能充分了解他(她)的病情,往往不厌其烦,唠唠叨叨诉说。这时医生的耐心、细致十分重要,不能有任何厌恶、嫌弃和不耐烦的举动,否则病人会产生不尊重他的念头,继而产生医生不负责的印象,影响诊疗效果。我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病人,从病情到心情、从家庭纠纷到邻里不和、从儿子上学到退休在家……扯了一大堆,我面带笑容听她诉说,离题太远时,有礼貌叫她回到病情上来,病人由此产生一种好印象,成了我的常客,并推荐许多病人找我看病。我认为医生要努力营造一种气氛,使病人在就诊时感到安全、自在,享有充分的发言权。
赵医生:听大家的发言我很有收获,我觉得病人把身体交给医生诊治,对我们给予了多大的信任和期望,我们不能漠然置之。医患沟通不能仅仅局限予交谈,医务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甚至医院的环境无一不在向患者或家属传达着信息,表达着我们的态度。我在给住院病人查房时,习惯弯下腰来听病人诉说病情,顺便摸一摸病人的手。有位病人出院后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赵医生,您查房时候能弯腰交谈,与我握手,您的眼神向我传递了温馨的关爱,使我感到十分亲切,我的病好得快多了,谢谢您。”看到这条短信,我也十分感动。医生对病人的关怀和同情无须什么高的手段,只需真心的微笑、真诚的语言、真实的行为,爱意就被传递,沟通水到渠成。
科主任:各位医生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谈了沟通的重要性、必要性、技巧及作用,对我们大家都有启发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置医方与患者于平等地位,以相互参与型确定医患关系形式,要求医方应该而且必须尊重患者。在接诊病人中,既要重视生物、遗传、创伤等因素对患者临床的治疗,也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健康的损害,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希望大家重视医患沟通,学习掌握沟通技巧,用成功的沟通搭建一条医患和谐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