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了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的新方法
—医生的故事(5)
Y主任近日是双喜临门,一是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系列的《世界超声杂志》收录了他的一篇论文;二是世界超声医学会邀请Y主任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出席在韩国首都首尔举办的世界世界超声学会年会。对于一个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而言,这已经是相当高的待遇了。
作为一个临床辅助科室—B超室医生,Y主任并没有科研任务、科研经费和论文要求,按常规只要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每一位病人过细的检查,按时发出检验报告就大功告成。但Y主任发现:自己在对肝炎病人进行检查中,对肝纤维化不好定性。而肝纤维化是导致肝硬化直至肝癌的重要途径。肝纤维化是可逆的,通过早期三维超声及时发现,合理治疗,能使肝纤维化恢复到正常肝脏结构。而一旦发展到肝硬化、肝癌就不可逆转,只能被动治疗,维持生命。
目前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主要是肝脏穿刺,用一根长长的针头消毒后注入到脆嫩的肝脏中,抽出一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肝纤维化。由于这种方法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方法,有很大的风险,很多病人难以接受。能否通过一种特殊的检查发现肝纤维化,而达到同肝穿同样的效果呢?这样不就可能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费用吗?Y医生在思考着。对事业的执着,对病人的关心,对问题的思考促使他走进了科研的殿堂。
在三维B超机上诊断肝纤维化谈何容易?受理论、设备、临床等诸多因素的局限,是目前B超尚未解决的问题。Y主任在工作中养成的执着、韧性使他知难而进,勇敢地迈向探索的路程。病例有限,Y主任就在市场上买来了猪肝、羊肝在B超上详细观察结构;上班时间不够,就下班继续操作;动物内脏有时时间稍长就产生气味,Y主任就戴着口罩检查……最难受的不是精力的付出,而是失败的压力。在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失败中,Y主任多次想过放弃,但又多次挺了过来,在不知度过多少难眠之夜后,Y主任终于发现了三维B超诊断肝纤维化的的奥妙,“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科学之门终于向Y主任打开了。
Y主任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定名为“类显微三维超声”,并首次在世界上提出这一名称。用这种方法做三维超声可达到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的同样结果,可以发现小到0.1毫米的病变,对肝纤维化做到早期诊断,对早期治疗和疾病的动态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方法对妇科、外科、口鼻腔等科的病变也可早期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发现已受到中科院某位院士的高度评价,并邀请Y主任出席全国超声学术大会,并做专题报告。Y主人的姐姐也是医生,在得知她弟弟的发现后,来电祝贺他创造了奇迹!
Y主任向笔者介绍,类显微三维超声应用前景广阔,需继续探讨的问题还很多很多,有希望报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而在临床的推广、开发,肝纤维化的进一步探索等等都有待实践,去完成,看来Y主人是步入佳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