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生:请不要把听诊器当“摆设”

(2006-12-17 18:46:07)
分类: 杏林随感
    医生:请不要把听诊器当“摆设”
提到听诊器,地球人都知道它是医生的必备工具。俗话说:医生有三宝: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表。听诊器是由法国医生林奈克在1816年发明的,在近200年的医学临床实践中,它已成为医生的诊病的重要工具,是当好医生的必备技能。通过听诊器这样一个简单的工具,就可以洞悉复杂人体的内部信息,捕捉疾病变化的细微改变,掌握病情演变的前沿资料,从而为医生运筹帷幄,与患者协同作战,共同战胜疾病提供依据。毫不夸张地讲,听诊器是医生的诊病之宝。

国内外医学专家十分看重医生的基本功,中科院院士、德高望重的外科专家裘法祖曾多次说:“做医生,除了好医德外,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面对一位病人,首先要通过‘望、触、扣、听’作出初步诊断。”其中的“听”就是指利用听诊器对患者进行检查。在当医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们要用相当多的时间告诉未来的医生怎样使用听诊器;在做医生的临床实践中,医院也强调听诊器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临床医学专家教授大多有恰当应用听诊器的真功夫。从某种角度讲,听诊水平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检查设备进入临床,CT、核磁共振、B超、扇扫、三维超声、心导管检查等等给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依据。临床随之演变为医生少用或不用听诊器了,有些医院的科室已见不到听诊器的影踪。很多医生即使肩上挂着听诊器,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听诊器弃之不用除有先进仪器代替的原因外,医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也是重要原因。一些医院的医生受利益驱使,对就诊的病人不用听诊器等常规检查,而是从血常规、血生化、胸片直到开CT、核磁共振检查。这样一来,就是一个感冒,也要花上200—300元,在医生多拿提成的时候,病人怎能不喊“看病贵‘呢?

客观地讲,一些疾病的诊断单靠听诊器是不够的,为了避免诊断的失误,部分医生宁愿让病人多花钱进行各种检查,也不愿意用听诊器先检查一下,以避免不检查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实际上用听诊器听诊与必要的设备检查并不矛盾,但前提是应先听诊,根据病人症状、体征综合分析,确有必要再进行其它检查。防医疗风险不能成为不用听诊器的理由!

听诊器不仅仅是诊断疾病的工具,也是医患沟通的的一种良好载体。当医生用听诊器细心为病人检查时,病人可以充分感受医生良好的医德、贴心的服务、精湛的技术,从而对医生产生信任感、依从感,就会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病;反之,病人一来就盲目地开各种检查,病人就会怀疑医生的医术,就会本能产生抵触感,检查、治疗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用不用听诊器看是一个小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一个医生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很难想象,不用听诊器诊病的医生是一个水平高的好医生(皮肤、眼科、耳鼻喉等确实不用听诊器的科室排除在外),连听诊器这个最基本诊断工具都不用的医生会受到病人欢迎?!

尊敬的医生,请不要把听诊器当摆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