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z世代digitalnatives |
分类: 职场修炼 |
今儿被点名去了公司一FOCUS GROUP, 讨论怎样吸引Z世代加入工程行业。
公司在全球各地举办这样的工作坊,先跟当地同事谈论什么吸引他们投身工程界、加入本公司以及他们认为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工程项目及年轻人乐意参与的活动。之后再与当地的Y世代交流,看什么才是他们觉得酷毙的工程和他们感兴趣的参与方式。End product嘛,can be anything,可以是装置,可以是手机应用,可以是设计比赛……
参加今儿讨论的同事12名,来自个专业,还有我这种无工程背景但做沟通工作的相关人员。每个专业领域所理解的酷毙和苦逼点各不相同,对Y世代的印象皆停留于媒体描述的digital natives 和打机一族。Y世代这个概念本身——95后,让在座的所有人产生了无力感——现在连跟90后新同事沟通都常常觉得out,更何况还没进或刚进大学的95后!
最后的头脑风暴很赞,也很有港式特色。比如要影响学生,首先要教育父母什么是工程,因为在香港,也许华人社会都如此,父母的影响力对子女的择业是起决定作用的。再比如,港孩们一放假就参加各种游学团,我们不如利用公司的全球资源,办游学团吧,让他们了解工程之余可以知道,走遍世界不一定要去当空姐空少,工程师同样可以;一不小心还开创了新的business model。
公司在全球各地举办这样的工作坊,先跟当地同事谈论什么吸引他们投身工程界、加入本公司以及他们认为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工程项目及年轻人乐意参与的活动。之后再与当地的Y世代交流,看什么才是他们觉得酷毙的工程和他们感兴趣的参与方式。End product嘛,can be anything,可以是装置,可以是手机应用,可以是设计比赛……
参加今儿讨论的同事12名,来自个专业,还有我这种无工程背景但做沟通工作的相关人员。每个专业领域所理解的酷毙和苦逼点各不相同,对Y世代的印象皆停留于媒体描述的digital natives 和打机一族。Y世代这个概念本身——95后,让在座的所有人产生了无力感——现在连跟90后新同事沟通都常常觉得out,更何况还没进或刚进大学的95后!
最后的头脑风暴很赞,也很有港式特色。比如要影响学生,首先要教育父母什么是工程,因为在香港,也许华人社会都如此,父母的影响力对子女的择业是起决定作用的。再比如,港孩们一放假就参加各种游学团,我们不如利用公司的全球资源,办游学团吧,让他们了解工程之余可以知道,走遍世界不一定要去当空姐空少,工程师同样可以;一不小心还开创了新的business model。
前一篇:久别重逢
后一篇:euro go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