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

标签:
未来城市杂谈 |
分类: 职场修炼 |
上周三,公司搞了个活动,探讨未来城市。这个话题本没有多少新意,而活动对未来城市的定义resilient(恢复力,应变力,即遇天灾流行病等突然事件后回复常态的能力)以及intelligent(利用物联网使得城市生活更便捷)近来也有点老生常谈了。没想到,panel
discussion部分倒是颇有启发,触及了很多属于哲思层面的东西,没有答案但有启发。

比如说,随着医疗水平等的进步,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而长此以往社会是不是真的可持续?一位嘉宾提到他90岁的老父亲患有帕金森症,而另一位嘉宾的父亲则是需要每天洗肾,这样的生命又是否有品质、有意义?
印象最深的是,主持人让在场的专家和听众给香港的resilience水平打分,最低0分,最高10分。有意思的是,听众给出的分出远远高于专家,集中在5-6分,而5位专家颇为一致地表示不会超过4分。其中一位嘉宾的解释颇有科普意义,国际社会对resilience指数的定义分为5个类别:social resilience,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 environmental resilience, economic resilience 以及community/scoial capital。香港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的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公共交通系统异常完善,但缺乏应急方案,或者应急方案不为公众所知,不为公众所知的应急方案就等同不存在。现在最令人担忧的要数community capital即社会的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以香港目前游行之都的戾气、充满政治争拗的氛围很想想象一旦灾难降临人们会同舟共济、共度时艰。
蒋太最深有感触的一点是,我们现在说resilience必谈城市硬件,而人才是这一切的中心,人如何build resilience才是关键。
以上算是做个笔记。

比如说,随着医疗水平等的进步,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而长此以往社会是不是真的可持续?一位嘉宾提到他90岁的老父亲患有帕金森症,而另一位嘉宾的父亲则是需要每天洗肾,这样的生命又是否有品质、有意义?
印象最深的是,主持人让在场的专家和听众给香港的resilience水平打分,最低0分,最高10分。有意思的是,听众给出的分出远远高于专家,集中在5-6分,而5位专家颇为一致地表示不会超过4分。其中一位嘉宾的解释颇有科普意义,国际社会对resilience指数的定义分为5个类别:social resilience,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 environmental resilience, economic resilience 以及community/scoial capital。香港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的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公共交通系统异常完善,但缺乏应急方案,或者应急方案不为公众所知,不为公众所知的应急方案就等同不存在。现在最令人担忧的要数community capital即社会的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以香港目前游行之都的戾气、充满政治争拗的氛围很想想象一旦灾难降临人们会同舟共济、共度时艰。
蒋太最深有感触的一点是,我们现在说resilience必谈城市硬件,而人才是这一切的中心,人如何build resilience才是关键。
以上算是做个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