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一星期回来,浏览网站。看到一帖《天啦!美林湾居然能看见国贸和央视!》,并若干张遥看北京CBD的图片。
这位身份不明的网友写道:
顺义能看见国贸吗?不能。
昌平能看见吗?不能。
房山能看见吗?不能。
通州能看见吗?可能。
美林湾,能!
全球通的广告词,“我能”。也许这几句话也可以做为美林湾的广告词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背景下,出现了十年不遇的好天,报道说,40公里内肉眼可见。能看到国贸,不是吗?国贸和央视代表的就是CBD,代表的是北京经济发展的未来。可是,现在它不能代表楼市的信心。
据笔者了解,如今,身在国贸之侧的楼盘,绝大部分日子都不好过,何况是远远“看见国贸”这样的“创意”呢?至少从目前来看,我们还很难判断说,楼市已出现转好的端倪。也许,因为奥运,需求有一定的积累,奥运结束后短期内的交易甚至会变好,但是能够持续下去,无疑还是一个问号。
对于燕郊而言,就更不用说了。前几天,一个去过燕郊的朋友回来说,燕郊还卖什么楼啊,售楼处冷清得都闹鬼了吧?可是,路上拉客看房的人倒是不少。
“抢客大军成燕郊楼市一景”,我的一位同事今年7月初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此有过描述:
每当记者从一些较大的项目售楼处走出,蜂拥而至的抢客大军便将记者团团围住。未等记者有所反应,手中已多了好几张花花绿绿的宣传页,耳边听到的全是七嘴八舌的“到我们那看看吧,就在前面”、“到××看看吧,价格便宜”。更有甚者,挡在车前不让记者离开。同行的一些购房者见此情形,早已远远避开。亦有人当场言道:“都这么办,下次谁还敢来?”
记者后来就此问题咨询过一些业内人士,得到的回答皆是“如此久矣”、“司空见惯”,或者干脆告诉记者,要“入乡随俗”。
燕郊,这个仰仗北京楼价飞涨发展起来的暴发地,在北京人心中,既痛又爱,痛的是做为居家地过于遥远,且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严重不足,人文环境极度恶劣,驾车成本高昂,爱的是房价比通州还便宜不少。
我的另外一同事,曾经对燕郊的配套有过实地的调研:
交通、配套瓶颈制约燕郊楼市发展
“距北京天安门30公里,距首都机场25公里”,在众多楼盘的高密度广告宣传下,燕郊逐渐成为北京购房者的聚集地。“10多万常住人口中,90%以上来自北京,私家车80%以上都是京字头的牌号。”业内人士对燕郊现状的描述成为上述推断的生动注脚。然而,燕郊楼市繁荣的背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则更发人深思。
■ 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清新的空气、低密度的田园小区、整洁宽敞的马路、40分钟直达国贸的便捷交通”,这是许多燕郊楼盘销售人员向购房者描绘的燕郊宜居蓝图。但现实离蓝图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特别是当10余万在北京工作或居住者涌向燕郊时,“宜居”难题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说宜居还差点吧,现在应该还只能算移居,毕竟燕郊的配套很多方面还不全。每天上下班时930路车挤得人都喘不过气来。”2006年起搬到燕郊居住的陈南一提起每天上下班就发愁。
本报随机对20余购房者进行了调查,除各有1人将居住环境和生活配套列为首要不宜居因素外,90%的被访者都认为交通是阻碍燕郊成为宜居城市的首要问题。
目前燕郊居住者选择进京的出行方式过于单一,除自驾车外,基本上只能选择930路公共汽车,而且只有一条京哈高速路。虽然每5-10分钟就有一趟930路从燕郊发往北京,在不堵车情况下从燕郊到八王坟只需40多分钟,但实际燕郊到北京的交通远没有想象中的方便。据了解,现在从北京到燕郊有930路及其区间线、支线等可乘坐,从某种程度上讲比坐城铁八通线再转车还要便利。但来回的车费要10块钱,930路的拥挤也不逊色于市区的月票车,而且许多小区搭乘也不太方便。
自己开车也存在诸多不便。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许亮2005年给父母在燕郊买了套房子,经常来往于北京与燕郊的他时常向朋友抱怨,“开车从北京走高速到燕郊,每天至少需15元高速费,而且每月汽油钱就要好几百元,成本太高了。”
■居住环境和生活配套亟待提高
居住环境的逐渐恶化成为燕郊房地产集中开发带来的一个后遗症。
“燕郊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黄丽将生活环境列为燕郊首要不宜居因素。笔者在燕郊也看到,到处都是施工中的工地。在一些工地旁边,已经集起几厘米厚的灰尘。
而低密度的田园小区也将被群起而立的高层建筑所代替。近年来燕郊的住宅楼已经越盖越高了。除了高高耸立的施工建筑,笔者在东方夏威夷、星河皓月、潮白人家等新开盘项目模型中都看到,早期的低密度低层建筑大幅减少,30层以上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且燕郊楼盘曾经的低密度卖点,正在被不断提升的容积率削弱,有的项目容积率甚至“冲”到了4或5。
此外,看病难、生活配套滞后,也是居住在燕郊所必须面对和付出的代价。据了解,在燕郊有三家大型医院,分别是燕郊人民医院、京东中美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燕郊二三医院,但还没有一家能达到三甲级别。
燕郊缺乏大型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走在燕郊街道上,随处可见乱停乱放的黑出租、低矮低档的小门市房,这一切都在提醒着人们,燕郊的房地产在发展,而有些东西却严重滞后了。
陈南所做的一个比喻颇能代表许多从北京到燕郊置业者的心情,“我对燕郊的感情就像这里的固定电话,一机双号。住在0316,心在010。”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开彦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从地图上看,燕郊深入北京市腹地,好像“很天然的”就是北京的一部分,可并不归北京市管辖。虽然北京和当地政府也给了燕郊开发区许多支持,但总的来说,燕郊发展的整体规划性并不强,能否解决存在的瓶颈问题,关键还是需要两地政府能有更深入的沟通和合作。
这样的市场大势,这样的环境,美林湾,能“看到”国贸又如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