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遭受巨灾,伤亡惨重,全国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这几天,社会各界纷纷捐款,身为房地产老大的企业——万科也捐款220万。有网友提出质疑,“才200万,太失望了!!!!!万科在我心中的形象大减!!!”王石立刻在博客中撰文予以回应:
一些网友对这个数字很不以为然,大呼和万科形象不相称。什么形象呢?不少帖子举出捐款超过1000万的企业名单,呼吁万科再多捐点,不要显得寒酸、抠门。
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做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中国的沪深两地股市约2000家上市公司,如果一家捐20万,虽每家捐赠数额有限,加起来就是四个亿,很可观的一笔款项。但上市公司捐款的数量又是多少呢?所以号召更多的企业参与更有社会积极意义。
归结起来,王石先生说捐款数目较少的原因有几个:第一,董事会授权。第二,要细水长流。第三,别的企业干吗去了?其实,王石说不说原因,都无所谓,捐赠本是自愿的事情,没人强迫;捐多捐少,也不是什么问题,多少都代表了一片心意。但是,问题是,我们从王石的字里行间和口气里面读出了什么?
如果你仔细读读,一定会读出骨子里的万科。骨子里的万科是什么?
是规范。董事会不授权,灾害大了,死了成千上万的人,想多捐,没门,钱可是我股东的。可是,不是股东的钱,万科照样有规范:“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合乎情理吗?不。缺乏人情味吗?是。规范吗?规范。
除了规范,还有超级的“理性”。王石之所以捐款少,是还盯着别的上市公司呢。盯得有没有错?没有。王石的账也算得贼精,要是都捐200万,不就是4个亿了吗?
说王石是推卸责任,或者说是中国人惯常的“窝里斗”,似乎都不太合适。但是,问题是,国难当头,还使劲盯别人,还这样“理性”、“规范”,还这样坐怀不乱,本身是不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呢?试问,那么多捐款企业,无论上亿元,还是几千万,几百万,有谁在这个时候,还有精力和心思去算别人捐款这本账呢?
1993年,成都万科在成都成立,1999年成为万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2000年4月在成都拿了第一块地,开发了在成都的第一个项目——万科城市花园,到今天刚好是8年,现在万科已经在成都开发了8个楼盘。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否准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万科早就在受灾巨大的成都扎根了,并且一定会继续在那里开发。8年了,万科在成都赚取了多少钱?万科旗下拥有多少个业主?从直接的关系上说,在这次大地震中,受灾的难道就没有万科旗下的业主或者业主的亲戚朋友?
另外一方面,根据报道,2007年,万科董事长王石年薪691万元问鼎地产业年薪冠军;万科高管们的年薪也普遍都在200万元以上。即使我们不以捐款多寡论英雄,但是倘以这样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无论王石的理由是多么动听和理性,200万元的确还是少了些,与这个所谓的全球最大住宅公司的身份的确有些不匹配。
也许说这些都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万科的规范、万科的理性、万科的企业教义。万科在苏州有个项目,广告语是“世界只有一个角度”。对于万科而言,我想大概也只有一个角度——一个纯粹赚钱的机器,没有表情。
还记得万科十七英里事件吗?不用复述了。也说说它的广告语吧:我与这个世界保持的距离。
万科与这个世界保持有怎样的距离?
万科与伤亡惨重的四川保持有怎样的距离?
当万科搞房地产开发,和成都当地政府接触,和它的成千上万的购房者接触,它与他们保持有怎样的距离?
无语。
我只能悲伤和遗憾地说:万科不买汶川大地震的账。但愿我的话说错了。是的,我的话错了,万科本来就不欠这些死难者、受灾者的什么。
万科第五园的广告语——“骨子里的中国”,我想,也许这就是骨子里的万科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