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渑池天坛观
(2017-06-28 15:39:17)
天坛观位于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发祥地——渑池县东北二十里许的仰韶镇天坛村西北的凤凰山下,相传,它始建于西汉年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清代《渑池县志》记载:天坛观居于“层峦叠巘间,为韶峰左辅。”“地势崇高,气象森耸”。历经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多次修葺、扩建,观中石碑林立,古柏参天。其观貌可谓“檐楹灿然,衮冕赫然。”
据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渑池县志》及近代《渑池县地名志》载: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由平成(今山西省大同东北)迁都洛阳后,为了强国富民,在西巡途中,指令任城王拓跋澄选址祭天。拓跋澄接旨后,历经九天九夜,精选三十余处,均未被孝文帝相中。后来,孝文帝西巡来到渑池天坛山,顿被此处圣境所感染,他当机立断,一举选定在此地兴土木、设祭坛,隆重祭天。
自孝文帝在天坛山隆重祭天之后,天坛观便声名远播。到了唐代,兴建道观蔚然成风,天坛观则更是顺势而兴。当时已建起北极紫薇大帝庙,又称紫薇观。天坛道观一旦兴起,则显其清新典雅,和谐包容;更因其人杰地灵,有求必应,使得八方香客,络绎不绝,顶礼膜拜,格外虔诚。当时天坛观已被誉为中原第五大观。
天坛道观历经宋·绍圣、元·大德、明·天启、清·嘉庆多次修缮、重建,使该观已逐渐增至三十余楹。内设紫薇宫五楹,宋·绍圣四年建,元·大德年又建。玄帝庙三楹,明·天启癸亥年,道人张云松名演良者,募化有年,将“庙宇神像胥拓大而更新之,亦既巍焕可观矣”。另有三曹殿五楹,嘉庆十三年修,还有雷公殿、药王药圣殿、关帝庙等。到了民国七年,天坛道观再次扩建,包括廊房已共计九十楹。此时该观规模宏大,塑造新颖,已成为时下道教之圣地。香客昼夜云集,普荫佑福众生,可谓“晨钟暮鼓香不断,顶礼膜拜声连天。”悠悠百年,弹指一挥间。昔日天坛道观之辉煌,早已化作一片废墟残垣。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勤劳朴实的仰韶人,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日臻富裕,今非昔比。为了重塑天坛道观辉煌神韵,再造一方百姓安康福祉。近年来,渑池商界女企业家、虔诚道教知名人士王月梅,巾帼不让须眉。她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求真务实,不辞劳苦,多次向上级领导反映重建道观的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征得市、县主管部门的批准。之后,她不但慷慨解囊,倾力募捐,而且废寝忘食,到处奔波,发动同仁,捐款捐物,全力投入天坛道观的重建工程。新建天坛道观占地60余亩,新建天坛道观,撷诸家名观之精华,斗拱飞檐,鎏金溢彩,典雅庄重,恢弘璀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