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的意义
(2014-04-02 08:15:46)
标签:
教育 |
一.书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面向全体。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要写好字,这是中小学生在校学习和今后工作、生活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素质。
(二).全面发展。书法教育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把字练好,但教学实践证明,书法决不是只重“技”,它的内容和功能是多方面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特征。
(三).培养个性。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但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全面发展,又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为“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前人的研究证明,一个人书法风格是与个人的学识、修养、性格、气质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所谓“会于心,发乎己,率真天然”。古人论书往往以自然物和人格美相互契合,从而达到人格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故书法并非刻苦修炼就能道的,必须有天分,有才情与修养。所以,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切不可要求人人成为书法家。
二.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一).育德意义
1.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2、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潜移默化,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1)书法艺术是高雅的心性的艺术。它通过黑白线条和空间的运动产生出无穷的变化,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书者的抑郁的感情,瑰奇的遐想,怡悦的心境,争执的意念,飘逸的沉思,沉重的情态。展示书者磅礴的情怀,勇猛的精神,不屈的愤怒,痛苦的呐喊,悲戚的呻吟,缠绵悱恻的情思……更可展现出书者胸怀和襟抱,表现人生命的活力、意志以及无限的情愫。不同的书体,如篆书的古雅朴厚,隶书的沉雄遒劲,楷书的严整瑰丽,行书的秀娟活泼,草书的奔放奇逸,也传递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信息。欣赏者、学习者在欣赏学习时,与书法艺术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精神得以升华,情感得到愉悦,心灵得以陶冶,情操得以培养。
(2)书法训练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高度认真的精神。一位心理学家讲: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其行为有两种好办法,一是练习平衡木,二是练习书法。这两种练习均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相对静止的心理状态。经常进入这种静止状态,性格就会可能改变。练习书法,必须进入一个全身心的投入状态,这种状态叫静止状态。无论这种状态能坚持多久,持之以恒,就能养成逢字不苟、动笔必矩、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写字前,要求用10秒钟时间就把笔、墨、纸、水瓶放得有条不紊;下课后离开座位,手与桌面上不留一滴墨迹和水迹,这对培养学生动作的准确和迅速及谨慎细致的心理很有好处。
(3)书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优良心理素质。实践表明,学习书法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要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地苦练。如果没有长期艰苦的磨炼,就无法领悟到艺术真谛,难以敲开艺术之门。我几十年以来沉潜于笔墨生涯之中,念兹在兹,孜孜殚精竭虑而不知倦怠,从池水尽黑到得心应手,下笔无滞。”正是在这汉字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使学生获得韧劲与耐力,形成了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启智意义
(三).审美意义
(四).健体意义
1.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正确得体,能使腕、指、臂的骨胳、神经、肌肉等各部分者得到充分活动和协调发育。
2.习字时,举止舒展,呼吸均匀,手眼协调,讲究运动节律,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可起到与太极拳、气功异曲同工的健身之效。
3.练习书法需凝神静气,全神贯注,排除一切杂念,能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
4.书法练习时,笔画或浓或淡,或疾或缓,尤其是书写内容随心情高涨,使人之情绪得到表露和渲泄,能促进学生调节情绪,释放感情,缓解学习精神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