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理财学》笔记
(2017-04-07 16:50:11)分类: 笔记 |
书 |
孔门理财学 |
作 |
陈焕章 |
出版时间 |
2015.7(原著出版于1911年) |
译 |
韩华 |
读书笔记 |
|||
(p16)尽管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去世了,但是,中国人依然信奉孔子的基本教义,并相信孔子的教义永远蕴含着真理,而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孔子教义以中庸为基础,从不走极端;另一方面,孔子教义以变化之道为主题,易于适应环境,孟子赞孔子为“圣之时者”。确切地说,孔子的教义以人性为基础,只要我们是人,无论我们生活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能向孔子学习,而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坚信,再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 (p26)孔子在其著作中,兼用了推理与归纳之法。孔子认为,推理与归纳,二者具有同等之重要性,并指出了偏独于其中任何一种方法的危险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学”一词为归纳之义,“思”一词为推理之义。归纳与推理,二者必须结合运用,没有归纳的推理与没有推理的归纳均不能存在。孔子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单一的推理法是无用的。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卫灵公》)又有一次,孔子说到他的归纳性:“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以上所征引的两段文字,骤观之,与推理法相比,孔子似乎更倾向于归纳性。 (p80)根据道德的最高标准,我们必须严格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而就通常的人性要求而论,我们则要博施济众、宽以待人。孔子说:“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对自己,孔子将道德教义置于理财活动之上,在某些情况下,舍生取义;但就整个社会而论,孔子将理财活动置于道德教义之上。 《论语》对上述原则做了最好的举例说明。据《论语》所记,一次,冉有驾马车陪孔子去卫国,孔子说:‘‘庶矣哉!”,冉有问孔子“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说:“富之。”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夫子说:“教之。”(《论语•子路>) 无论民众是多是少,在能够教化民众以前,必须使其富裕起来,此即为孔子关于理财活动是伦理活动基础的一般原则。《诗经》将“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反复三遍,其用意即在此。 孔子为官员与士人阶层、广大的庶民阶层规定了两条原则,分别为:位居社会上层的官员与士人,伦理活动先于理财活动;而处于社会低层的庶民阶层,则是理财活动先于伦理活动。而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清楚地懂得孔子的原则,那么,我们将避免对该原则在理解上的混乱。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在此所谓之“君子”与“小人”,系指他们的社会地位。 (p138)既然理财活动对人类而言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每个人自然首先考虑他将获得什么,而不是他应该做什么。人们主要担心自己的利益,竞争因此产生了。根据放任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假如存在绝对的自由竞争,那么,每个人恰好获得他应该得到的,因为每个人均在意他自己的利益。因此,这些经济学家鼓吹理财活动,竞争是必需的,他们认为政府的干预必须最小化。孔子之教正好与此相反。孔子之教认为,对于理财活动,政府的干预是必须的,而竞争必须最小化。为了解释此教义,我们将首先指出,即便竞争能够绝对自由,也不应绝对自由的缘故。 首先,我们考虑自然选择的法则。在汉语里,“天”一词具有三层含义:上帝、天、自然。我们现在所使用“天”一词,仅仅为第二与第三层意思。孔子是一名进化论者,他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在此段论述中,孔子暗示了自然选择的法则。 孟子也说: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因此,在自由竞争中,有天意在,天命不会注定任何人;天命将属于少数奋发图强的人,而若干懈怠的人,只有听天由命了。 天是什么,天是超越善恶问题的难以了解的存在,因为天既不是善,也不是恶。《系辞》说:“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在自然一面,天表明宇宙过程化育万物,自然无为之天地之“道”;而在社会一面,圣人体天地之“道”为伦理之用。此二者未曾能协凋一致,因为一面有目的,而另一面则没有目的。在宗教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上帝帮助有德行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然承认上帝只会祐助最强壮者,而并非任何人均能获得上帝的祐助。假如我们坚持遵循“自由放任”之理财政策,使竞争处于绝对自由之中,那么,世界将会留给少数的强者。尽管我们不能过多地抗拒自然,但是,我们如何能忍心看见构成人类最主要部分的弱者痛苦呢?因此,如果没有伟大的宗教导师、没有伟大的道德家与伟大的政治家,那么,就没有某种规则对自然讲行干预。既然自然选择仅有益于强者,不益于弱者,那么作为整体的社会,人为地进行调整是必需的。《易经》说:“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第二,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进行考虑。强者永远不会满足,除非他们拿走了弱者的所有。何休说:“贫富兼并,虽皋陶制法,不能使强不凌弱。”人一旦拥有一点对别人的权利,假如允许的话,他总是豪不犹豫地使用权利牺牲別人的利益,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确,人人均在追逐自己的利益,但是,有些人能成功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有些人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尽管他们完全知道自我保护利益的必要性。因此,人性如此,竞争必须有所约束。因为,尽管少数人通过绝对的自由竞争可以获益,但是,多数人实力不足不能自由参与少数人的竞争,在自由竞争中,少数人必定战胜多数人,因此,利己主义不可能作为理财活动的调节器,政府调节随之必须。 尽管孔子没有废除竞争,但孔子建议运用若干政府调节以控制消费、生产与分配,并以此取代绝对的竞争...... (p152)生活在孟子时代的孔教徒告子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说:“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当然,孔子及其徒之意并非以为人应受欲望的奴役、束缚,然而,他们承认人类欲望于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自孔子开始,孔教徒绝不倡导灭人欲思想,一直到宋朝周敦颐(孔子纪元1568—1614年,或公元1017—1073年)时代。孔子之真实思想并非人应禁欲,而是人之欲望越少越好。《礼记》上说“欲不可从”,“乐不可极”,此即为孔子关于人欲的真实思想。 (p153)人的欲望是逐级上升、无止境的,荀子描述了人的这些特性,他认为,“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父绣,行欲有輿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p153)尽管孔子承认人类的欲望,而且支持、鼓励人类在欲望上获得满足,然而孔子却并不允许放纵欲望。因此,为控制人类欲望,孔子提出了准则,此即为众所周知的礼。礼指在所有方面何为正当的、合乎体统的。礼一词,其涵盖范围太广泛,以至于除文明一词可能涵盖其全部意义而外,在英语里再未有真正与之对等的词语。 (p158)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此即为发展博爱精神的途径。《礼记》上说:“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 ”②《春秋繁露》中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之仁?”而孔子之所以将爱推及至鸟兽昆虫,其确切之原因在于,动物也是上帝的创造物。然尽管如此,因孔教极端实用,故而在现存条件下,孔教并不坚持戒荤。孟子说: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此即为施行仁爱之标准,并与“三世”说和谐一致。根据康有为的理论,当我们“有能代肉品之精华而大益相同者,至是则可不食鸟兽之肉而至仁成矣”。而康氏是论则将属于孔子所谓之“太平世”阶段。 总之,关于戒荤,从仁爱的观点论之,佛教虽属最高境界,但却不切实际。基督教保罗之理论,尽管属不可避免之事实,但却有些残酷。在食荤问题上,孔教采取了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的观点。孔教包含了全部的仁爱之道,并一步一步地切实实践,此即为中庸之道。 (p164)众所周知,孔子制定了若干礼仪。然而,当孔子谈到理财问题时,他却以最简单、最具说服力的方式进行了描述。毋容置疑,孔子是一位极其切合实际的人,他总结了人生的原则:“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此外,即使消费在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但却不能满足其低迷的理财状况,那么,其精神依然遭受巨大的痛苦。但是,如果遵照孔子教义,他不仅能保持其现存的理财状况,同时,也能享受若干生活快乐。《礼记》中说:“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p168)人人均应满足于自己既有的财富,然后他会发现自己富有。但是,倘若他不满足于财富现状,那么。即使他位居天子,他仍然发现自己贫穷,并因此永不休止地猎取财富。 (p172)首先,孔子教育贫者如何保持高于物质财富的个人尊严,其次,孔子教育社会如何理解、欣赏高于并超越财富力量的美德荣誉;遵循孔子的教义,美德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会真正地具有荣誉地位。这样的民族精神繁荣于整个东汉、宋朝与明朝,并达到了巅峰;甚至在今天,这样的民族精神仍然盛行于整个帝国。这是中国之花、孔子之果。尽管这样的民族精神可能在某些程度上妨碍了物质发展,但它仍然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幸福。的确,孔子使人远远高贵于财富。 (p195)孔子的目的在于:警告豪华与奢侈的危险。既然奢侈能够毁灭皇帝与国家,那么,奢侈毁灭—位普通的人及其家庭,那是多么容易啊! (p210)依孟子所述,“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孟子.尽心上》)。因此,丝绸衣服与肉食,这对年老者而言不属奢侈之物,相反,乃是年老者的必需之物。 (p277)敬姜一位贵族寡妇,她提出了自然环境影响民众的一般原则:“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p301)孔子拒绝教樊迟种庄稼,其原因在于农业仅为普通民众的职业,士人不应该学习农业。因为士人乃公职候选人,他们应该学习如何管理政府,如何影响民众,而不应该学习如何实践农艺,种庄稼。此外,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者,而樊迟是他的学生,为什么樊迟请教孔子诸如“学稼”、“为圃”这样的小事呢?这说明樊迟的志向并不比成为一名农夫高,因此,孔子指出政府善治在影响民众方面的极大作用,并以为士人参加农业生产并非必须。简而言之, 孔子教育樊迟以政治,而非农业,因此,根据孔子所言,农业只是四民中的一种职业,而士人可以为社会创造比农夫更多的效用。 (p331)物品价值不仅依赖其有用性,也依赖其稀缺性,孟子提出了这样的原则。孟子说: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孟子.尽心上》) 根据孟子所述,水与火具备有用性,因为如果没有水火人们不能生存,而当水火充足并易于获得时,水火则无价值可言了。另一方面,因为豆与粟在供应上受到限制,所以,二者兼备有用性与价值。因此,圣人想使豆、粟与水火一样富裕,换言之,圣人希望有价物品与免费物品一样丰富。设若对某物品有一持续的需求,那么,物品供应在数量上的增加是降低物品价值的基本原因。如果所有的有价物品全部转换成免费物品,那么,这些有价物品将不具备价值,但却具备有用性,民众因此不用付款就能获得这些物品,于是,民众愿意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就是圣人的目标——通过解决理财问题而解决伦理问题,这也是实用性的原则。 (p347)叶适意指国家财富依赖于货物的增长,而非钱币的增加。当货物充裕时,其价即廉,而钱币之价值高。反之,如果货物不足,这就会导致钱币价值降低。因此,叶适说“物不可得而见”,因为他将钱币数量与货物数量进行比较。 (p357)稍晚于子贡的商人是范蠢。范蠡是越国的大夫,在政治上取得成功后(孔子纪元79年,或公元前473年),范蠡成了一名商人,他从其老师计然那儿获得理财的理论,而该理论值得我们讨论。计然说“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货殖列传》 以上均为计然的理财原则。范蠡在成功地将这些原则应用于治国之后,他希望将这些原则也应用在发家上。因此,范蠡成了富有的商人,而他的方法就是挑选合适的人与抓住合适的时机。事实上这就是(商业)投机。范蠡在十九年时间内,三次积聚财富(至千金之多),并两次将财富分发给穷人,其财富的数量上了亿。因此,范蠡以其富有而著名。 因此,司马迁告诉我们,中国的理财学家公认白圭为“治生祖”,他说:“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p379)许行之说极端民主,他教导人人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所有国君均应该是耕种土地的农夫,但这是不可能的。而孟子的学说则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统治阶层虽由其他社会阶层供养,但并未压迫人民,因为这个阶层的人士在为政府工作的同时,不能兼顾耕地,而且,他们从事被统治阶层不能胜任的脑力工作;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仅仅是一种服务交换,双方彼此依赖。 (p413)孔子反对封建制,但井田制与封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孔子为什么会赞成井田制呢?这是因为封建制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故而孔子痛恨封建制度;而井田制带来理财上的平等,因此孔子热爱井田制。孔子的思想完全建立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之上。此外,还因为孔子生活在封建时代,不能立即废除封建制,所以,他只得依据其生活时代提出更有利于民众处境的理论。 (p570)现在,我们必须解释为什么数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理财活动一直停滞不前、生产取得极少进步。原因之一在道德界。人总是具有两类动机,即理财动机和道德动机,但通常而言,人的理财动机比道德动机强烈,然而,孔子教导人们理财动机受制于道德动机,虽然这样的教义并不始终被人们接受与遵照执行,但在中国,孔子的教义一直在相当程度上被遵循着,正因为这样,中国人耻于谈论挣钱,并由此阻碍了生产。孔子对此要负责任,但我们不应为此批评孔子。 第二,中国之所以缺乏进步,存在哲学上的原因。道教与佛教过于关注精神,不重视物质幸福。在晋朝与南朝,士人们热衷于清谈,抽象且玄虚。这就是受道教的影响。王衍(孔子纪元807 —862年,或公元256—311年)甚至不说“钱”字就是例子。佛教的哲理是消灭人的欲望,并使生活尽可能地艰苦,在佛教的影响下,宋、元、明甚至本朝的士人,都极少关心理财问题。当然,这不仅因为佛教,也因为孔教的影响,但孔教绝不走极端,甚至可以说孔教士人有些受佛教的影响。因此,儒、释、道三教,其哲学观点相结合,阻碍了中国的理财进步,而尤其是佛教与道教。 |
|||
读后感 |
|||
孔门理财学 (p42)与英文“经济学”一词相当的汉语是‘理财学”一词,顾名思义,无需解释。我们追溯理财学一词的起源,它最初出现在《易经》的《系辞》中,《系辞》上说“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既然《系辞》已经使用了“理财”一词,中国人通常采用术语“理财学”代政治经济学的艺术,或者指经济学的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