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字写作 |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九十五、杂录三之哥舒翰:
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之曰:“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筑”原作“策”,据陈校本改)两重濠。”时差都知(“知”字原缺,据陈校本补)兵马使张擢上都奏事,值杨国忠专权黩货,擢逗留不返,因纳贿交结。翰续入(“入”原作“又”,据陈校本改)朝奏,擢知翰至,惧,求国忠拔用。国忠乃除擢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西川节度使。敕下,就第辞翰。翰命部下捽于庭,数其事,杖而杀之,然后奏闻。帝却赐擢尸,更令翰决尸一百。(出《乾鐉子》)
《唐诗三百首》之哥舒歌(作者托名为西鄙人,其实就是西部边民的意思):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在看吴蔚女士的《755年中国历史盛衰之交》,正好看到哥舒翰部分,因为对这个人物感兴趣便GOOGLE了下相关资料,于是发现《哥舒歌》在太平广记里的版本。《太平广记》编成于宋朝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而《唐诗三百首》是清人蘅塘退士(1711-1778)汇编。从时间来看前首才是真正原诗,后首应该有编者加工成分。从格律来看两首都工整,第一首第三句中,“总”字略瑕。从艺术影响力来看,显然是后首更耳熟能详,知道前首的恐怕不多。
个人偏偏喜欢前首。觉得“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句,似乎就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和“不教胡马渡阴山”的合体而已。还不如“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来的形象,来的痛快。
而至于哥舒翰这个人物,觉得适合YY成小说,武侠传奇那种,反正这强人四十岁才从军,四十之前谁也不说不清他成天干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