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谈    “堇”与“艰”

(2016-09-13 10:35:06)

“堇”与“艰”

奈何

 

   甲骨文“堇”字

 

以下是甲骨文“堇”字的典型式样:

http://s14/bmiddle/0018hvBOzy74OgsTxkV1d&690   “堇”与“艰”" />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骨文“堇”字图形的中部是典型的“大”字式样,在“大”人的头部用圆圈表示“大”人的头,在“大”人头上又描绘有夸张的“口”。甲骨文“堇”字图形的下部是“火”,大约描述的是“大”人被火焚烧的情景。从甲骨文“堇”字图形可以观察到,中心主题是“大”人,从而也体现了“堇”的本质是“人”、“大”人。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在p.1463.  解释“堇”字中说:“…..从(甲骨文‘堇’字图形)得声之字或入真韵,且(甲骨文‘堇’字图形)隶作堇,如谨、瑾、蓳、馑、勤等字;或入元韵,(甲骨文‘堇’字图形)隶作(‘歎’字去掉偏旁“欠”),如暵、嘆、歎、難、漢等字。真元相近,故音得相转。…….。”

徐先生说由“堇”字衍伸出的相关字,其读音韵母分别为inan,指出这些字“真元相近,故得相转”。由此可知古音韵母inan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关联,否则不会由一个“堇”字,分别演绎出入“真韵”系列的许多字,和入“元韵”系列的许多字。

我想由韵母in直接转化为an好像生硬了一些,可能有个过渡。即韵母或者发音inan之间,可能存在着发音ie。人们对“大”的称呼发音,也可能是由近似于tin先转化为近似于tie,然后再逐渐转化为近似于tian。人们在用近似于tie的发音称呼“大”之初,应当仍然是“人的头部、人的头上最高处”的意思。“人头之上就是天”,所以用近似于tie发音称呼的“大”,后来逐渐把“天”作为主要意义。至今大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方言中,人们仍然倾向用tie的发音称呼“天”。

《说文解字》对由“堇”演绎出的一些字,有如下的释义:“,慎也。”、“瑾瑜美玉也。”、“馑,蔬不熟曰馑。”、“勤,也。”、“暵,干也。耕暴田曰暵。”、“,也。一曰太息也。”、“歎,吟也。”这些以“堇”为核心组成的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释义,似乎也在说明着一个事实,即当时的人们是在用与称呼“堇”近似的发音,即近似于jinqintan的发音,表述“谨慎、美玉、口干、天漢、勤劳、吟叹”等等概念。用近似于jinqintan的发音,表述“谨慎、美玉、口干、天漢、勤劳、吟叹”等等概念,在没有文字传播的情况下能为所有人广泛认同,应当还是由于“堇”是这些概念的生动形象。换句话说,即以上这些字所蕴含的概念,当初有可能都蕴含在“堇”之中,是后来逐渐演绎、歧化、提纯、抽象,才形成了以“堇”为核心的一堆新概念,而后人们在这些新概念的指导下创造了图形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艱”字

 

人们最初有可能是用近似于yin的发音称呼“人”的,然后在“人”中逐渐出现了“潇洒舒展的‘大人’”,于是人们用与称呼“人”近似的发音jin称呼“大”。甲骨文“堇”字图形,描绘的像是“献祭人牲”,“用火烧‘大人’”的情景。因此人们用与称呼“大”近似、相同的发音jin称呼“堇”。在“堇”的应用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歧化演绎。对“堇”称呼的发音分成了两个系统,一个继续沿着韵母in的方向发展,演绎出了与“堇”相关的类似“瑾”、“勤”等等;另一个沿着韵母an的方向发展,演绎出了于“堇”相关的类似“艱”、“嘆”等等。关于以上的分析,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463.有相关的阐释。由此可见人们对“堇”称呼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发音,一个是与韵母in接近的jin,另一个是与韵母an接近的jan

甲骨文“艱”字是一个与“堇”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艱”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http://s15/bmiddle/0018hvBOzy74Oh75nnUce&690   “堇”与“艰”"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464.在解释“艱”字时说:“从(甲骨文“堇”字图形)从(甲骨文“豈”字图形),(甲骨文“豈”字图形)或增繁作(甲骨文“豈”字图形下下甲骨文“口”字图形),故金文作(金文(“其”旁“刃”下“女”字)簋、毛公鼎“艱”字图形),是为《说文》艱字籀文所本。(甲骨文“堇”字图形)或又作(甲骨文“人”、“女”、“卩”字图形),盖(甲骨文“堇”字图形)与(甲骨文“人、女、卩”字图形)皆为人形,故可通作。《说文》:‘艱,土难治也。从堇、艮声。’”

甲骨文“艱”字图形是“壴”旁“堇”的描绘。“壴”是令人振奋的乐器、即“鼓”,“壴”是族群进行集体活动所用的器物。当“壴”出现的时候,应当意味着“壴”的周围还有非常多的人,在没有出现庙社时,也用于祭祀;“堇”是被火烧烤活祭的“大人、人牲”。由此“艱”似乎可能表达的是,“人们用手掌猛烈的击打‘壴’,围着烧烤人牲‘堇’的汹汹篝火,扮鬼扮神手舞足蹈,狂呼乱喊、声嘶力竭地叫嚣”的情景。人们击“壴”是为了要令自己振奋、鼓舞情绪高亢,用来驱赶将“堇”活活烧死所带给人们的恐惧。

实际情况可能还不是如此。因为远在“堇”旁还没有“壴”的时候,人们可能就已经在语音上用近似于jian的发音称呼“堇”,表达“艱”的意义了。“堇”有可能是“火烧大人‘堇’”进行活祭的描述,则“堇”中必定含有“大人‘堇’”忍受火烧时的“惨痛”,自然蕴含有忍受“惨痛”折磨的“艱”。所以“艱”更应当是人们在应用“堇”,表述“遭受困厄”情形下“忍受生理和心理煎熬痛苦”时,从“堇”中清晰分离“艱”和对“艱”的精准定义。由于“艱”是从“堇”中分离出来的,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堇”相同的发音jian称呼“艱”。

 

   艱”字中的“见”字

 

以下是甲骨文“见”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http://s11/bmiddle/0018hvBOzy74OhjiIzg3a&690   “堇”与“艰”"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977.在解释“见”字时说:“从(甲骨文“人”字图形)从(甲骨文“目”字图形),像人目平视有所见之形。(甲骨文“人”字图形)或作(甲骨文“卩”字图形)、(甲骨文“女”字图形),同。《说文》:‘见,视也。从目儿。’”

从甲骨文“见”字图形,不难看出在“人”的头部,对“目”突出夸张的描绘,应当是表达“看到”的意思。

人们是在用“脸庞上突出的‘目’”,表述“脸面”意义的。在对“脸面”的“面”使用过程中,很可能把眼睛“目”从脸庞“面”中抽象出来,用单独的“目”替代“面”的意义。也可以说“面”中包含“目”的内容,“目”所看到的内容,会从包括“目”在内的“面”上表露出来,所以“目”的“看到”意义最初是蕴含在“面”之中的。因为“目”是从“面”分离出来的,所以人们用与称呼“面”相同的发音mian称呼“目”。后来对“目”的称呼,逐渐由近似于mian演绎为yan,所表述的意义也逐渐与“目”融合,即在看视的功能中融入了情绪和内心感受的表现。“见”可能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酝酿形成的。

由于“见”表述的是“‘目’看到”,所以人们可能用与称呼“目”近似的发音jian称呼“见”。

甲骨文“艱”字图形中的“见”,应当是出现甲骨文“堇”字以后,同时有近似于jianjin两个发音,给应用带来不便,或者容易使得听者误解,于是有的人特地在甲骨文“堇”字图形旁加画甲骨文“见”字,作为甲骨文“艱”字图形的声符。再后来加画有甲骨文“见”字图形的甲骨文“艱”字图形,在应用中得到大家的认同,于是直接用甲骨文“堇”表达“艱”意义逐渐被大家所放弃。

如果是这样的话,甲骨文“艱”字图形中的“壴”式样,就有可能是甲骨文“堇”字图形的讹传误刻而至。

 

 

 

2016-9-12

2016-9-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