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公安班学习个人总结,刊于2014年1月24日人民公安报8版。感念快乐的鲁院时光,留存。
我不敢妄谈文学,我怕我拙稚的文字会破坏了她的魅力,可是,我总是在企图靠近她,聆听她的声音,感受她的温暖。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一次次地翻开那本红色封面的赠言本,细细品读着这句语出庄子《在宥》的题词,落笔处,是那位有着显赫身世、却低调淡泊的“格格作家”叶广芩的身影。于无声处,我回味着她的举手投足,感受着一位知性女子的优雅沉静、内敛超脱。那一天,她风尘仆仆地从三秦之地陕西赶来京城,出人意料地出现在课堂上,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关于文学的精神大餐。在那片宽阔的黄土地孕育着的深厚与博大的情怀里,我跟随着这位智者的目光,“从杨贵妃的东渡之谜,看历史文化的魅力”,一路追寻,一路徜徉在历史的细部和皱褶里。
三个月,90天,日月星移。我沉醉在鲁迅文学院这个文学的殿堂里,奢侈地翻阅那些镌刻了文学烙印的光阴。从格非的“什么是文学经验”授课,到梁鸿鹰“守望文学的天空”的期待;从国防大学教授、少将乔良的“东海防空识别区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博导刘祯的“昆曲与文人文化”赏析;从一次次文学对话到电影、电视剧的创作、解构,白描、刘庆邦、李敬泽、白烨、叶小文、武和平、张策……40多堂课、40多位文学大家、文艺名家、政府官员,从高处的殿堂里走来,精心授课、娓娓道来,一页页、一帧帧,解读着一部叫“文学”的宝典,为我们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公安文学爱好者们,打开了一扇扇创作的方便法门。
时光的年轮从 2013翻到了
2014。1314,这也注定了是文学的一生一世。那一天,在北京西城区莲花池东路3号,一个人声嘈杂、充斥着烟火味的食府里,我的同桌程峰,邻舍关长安,我们仨,面对面,微醺着、讲述着,那些尘封的故事,因为文学,没有了地域、年龄、职务的隔阂;因为文学,那些逝去的岁月,依然可以鲜活而让人感动;因为文学,不再年轻的自己原来还可以激情飞扬。
终于,又该说再见了。就像人生中的一次次别离一样,鲁迅文学院公安文学研修班的学习经历,只是无数人生驿站中的一个。告别,是为了欣赏下一站的风景。
3个月前,北京的秋日,是写在公安大学门口那银杏树叶上的色彩,金黄绚烂,华美绽放;3个月后,北京的冬夜,是窗外辽远的星空,窗内因文学而年轻的心。
感谢鲁院,感谢全国公安文联,让我在这个秋冬的北京,仰望大师的星空,与文学这个妙人有了一场约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