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江湖』 关于公安文化建设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2008-08-17 21:02:12)
标签:
文化建设文联创作人员杂谈 |
分类: 小城警事 |
前两天参与部宣传局网站关于《公安文化建设五年规划》讨论,蒙文化处林老师鼓励,斗胆上去发表了些不成熟看法。不想竟得单局厚爱,全文打印批示,又刘副局批示。诸位宣传局领导对公安文化如此看重,公安文化春天指日可待。
翘首喜盼中。
关于公安文化建设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文/蝶衣君
一、现有公安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常常是上级部门层层转发文件(关于通知的通知的通知……),最后落实到基层所队,成一纸空文。
如部委文件下来,时有半路夭折,尤以收看电视电影(公安题材)晚会、征文征稿等为特出。究其原因,一是时效上,文件传达到半路(各级为主领导圈阅,诸多不定因素耽搁)还没落实到基层,却已过时效;二是各级宣传部门有选择性地上传下达;三是基层所队疲于应付上级各部门五花八门通知、检查、考核,一个螺丝要应付几十个螺帽,比如到年底,忙于应付上级各级条线检查,顾此失彼,苦不堪言。基层所队哪里还能顾得上他们认为无关痛痒的公安文化建设?四是基层所队领导对公安文化建设缺乏远见性,多半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冷嘲热讽,甚至打压。现有的考核制度,重绩效,轻素质。基层所队疲于应付各类业务考核。公安文化建设,打造素质型队伍,只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
事实上,鼓励爱好文艺、具有艺术特长的民警充分展示才华,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向广大市民全方位展现公安文化,不仅可以融洽警民鱼水情,更能让群众对警察这一职业有新的认识。比如,我们局在本地日报上开设的《警营文化》专版,受到群众普遍关注,一些企事业单位还纷纷效仿,在各自专版上腾出一定版面篇幅刊登本企业员工创作的书画、摄影、文学作品,争相利用报纸这个平台向社会展现企业文化。我局近年来注重职工文化建设,文学创作、摄影、书法、合唱等多次在市级文艺活动中夺得奖项,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好评。事实上,通过文化的窗口宣传公安,比枯燥的公文、会议、简报,更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能。
二、如何发现和培养基层各类文艺人才?
公安文化管理机构单线联系模式。部宣传局——省厅政治部宣传处——地市政治部宣传处——县(市)政治处科室。
上下左右缺乏互通交流的氛围,好经验不能及时推广学习。
缺少必要的奖惩激励机制。多做少做一个样。人才的合理调配使用上,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所用。基层有文艺特长的同志,忙于应付日常工作事务,创作得不到鼓励支持。
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坚强的后盾支持,非一蹴而就。优秀人才的创作激情更需要得到本单位及上级机关的重视培养和扶持。
偶尔部里的征文征稿面狭窄(比如小品、歌曲,本身就是专业性很强的选题,非一定专业水平不能驾驭,有“包袱”不一定能编排出有亮点的佳作,有歌词未必能谱上好曲,业余创作水平参差不齐,滥竽充数的多,恕俺自言)很难发挥公安队伍中特色人才的真实水平(如为公安春节晚会等活动筹备节目,建议可增警察散文诗征稿,届时配以专业人士朗诵、背景音乐演绎,效果应该不错)。
说到公安春晚,要插句题外化,我们是否更该注重在内涵品位上树品牌?要说热热闹闹,闹不过除夕春晚,比大牌更耍不过,那我们拿什么取胜?
记得我上次有过创意,让“马天民”的扮演者仲星火(老人已85高寿,作为新中国警察形象代表,如果我们不再积极保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怕到时后悔莫及,更何况现在正提倡做“马天民”式民警?)上场。可分别佐以几个有代表性的年代做文章,如50、80、90年代、21世纪的社区民警,各自在岗位上的小故事。也可以述说警服演绎的历史。更可以把它编排成父子警察两个世纪的对话。等等。这里不再展开。
1、是否可以策划一期公安文化作品集(如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征稿?让更多的人才浮出水面?这也是向社会打开一扇展示公安文化的窗口。
公安金盾奖推荐渠道是否畅通?能否不拘一格奖励人才?一些基层优秀稿件缺乏推荐自荐渠道,一些人才,埋没于沙砾中。
2、有朋友提到对公安队伍中作家给予创作假的建议(是否部里真有过这样的文件?)很好,(不少军区就有这样的专职创作班子,事实上部队近年来也挖掘和培养了不少实力雄厚的青年军旅作家,这里不妨可以作为公安文化模式参考)这也是弘扬公安文化的需要。
对不少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写作者来说,现在最大的难题是没集中的时间写作而不是没创作灵感。有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真正投入创作中的状态是昏天黑地,昼夜颠倒的,在现实冗杂的公安业务工作中,这是不可能期望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作品的。
建议:有一定写作能力(如省级以上作协会员,公安文联会员?),近年处于写作丰产状态,报送合适选题作品写作提纲,经相应机构(文化处或各省公安文联?)就选题可行性论证通过后,不妨给予一两个月(以十万字作品为例)的创作假支持。另可参照文联作协对作品的扶持态度,予一定数额的创作经费扶持,鼓励多出好作品。特别优秀的,可吸纳组建专职创作班子。
对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出版的公安题材作品(集),社会反响好的,应择优予以奖励。(很多同志是在文学朝圣的途中,匍訇前行,痛并快乐。所经历的心路旅程,如何一个艰难了得?)
3、公安文化的魅力直抵人的心底,每个人都应该是公安文化的建设者、实践者和倡导者。
团队的支撑是人才得以市场肯定的坚强后盾。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的文学艺术圈,真正能冒出来的,大多是精心策划的,如70后、80后,甚至90后。于是有疑惑,我们公安为何不能大力包装推出自己的“明星”人才?(目前好像只是些文工团的专利)对年轻有潜力的人才要悉心爱护培养。他们是公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警察不可怕,就怕警察有文化。”“原来警察文采也能这么好。”这是些知名作家学者阅读作品,知道我真实警察身份后的调侃之语,不乏溢美之词。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到,我们警察的素质形象在群众心目中是如何一等低下。
关于从基层挖掘人才,成立公安专职创作人员的可行性分析:已纳入官方名单的公安文学创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龄化,而基层爱好者缺乏展露平台,年轻人的创作爱好兴趣热情,渐渐被冗繁的工作磨灭殆尽。大浪淘沙,坚持下来的,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了,年龄却也大了,精力上有些力不从心。而冒出来的,大多是本身从事宣传工作的,有着自身条件上的优越性,与上级机关有着密切工作联系。而工作在一线的民警,有创作实力,单枪匹马打拼冲出来的实在是凤毛棱角。更多的则以默默寂寞的姿态,恪守着对文学艺术的信仰与不懈追求。
专职创作人员的设立有助于多出精品,多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同时,也是便于向大众推出有代表力的公安作家。
有可能的话,举办写作、摄影、书画等培训班,系统指导,提高创作水平。特别优秀的,鼓励推荐报考专业学校,进一步深造。
看到部里曾经举办过全国公安文学创作研修班,只是,这些对于一线热爱写作的民警来说,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
是否能多渠道挖掘培养艺术人才?
4、培养公安基层创作人才的利弊分析:
创作出更多贴近民警真实思想生活状态的作品。
避免创作陷于空洞虚假的商业化或御用文人的模式化。
近年来的大部分影视作品涉警题材,多半是警察与社会渣滓勾结,好警察窝囊、黑道人物形象高大,难得有正面写警察的吧,又虚假肉麻得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不仅政策法规混淆不清,剧情也夸张地离谱,三角恋、多角恋,没有床不成戏,爱上刑警队长的女警察、女记者、女主播,等等,写作成套路化、脸谱化。
如何去书写真实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靠几个文工团的专业创作人员,作品有限,更何况素材贫瘠。
艺术来源生活,公安题材的作品更是如此。试想,闭门造车能创作出真正有血有肉贴近民警真实情感的作品么?关起门来编故事,大多的公安文学创作题材已经偏离了现实公安工作,缺少基层关怀。
三、各级成立公安文化机构。
全面成立各省市公安文联(部分省市仍在组建中),鼓励地市级成立公安文联机构。金字塔型网络管理体系。
这里不妨建议各地公安文联责任人,本身从事创作或有创作的爱好,同时有能力组织开展本单位民警各项文艺活动的(二者兼具为佳)。如:无锡公安摄影协会领导班子便是一名市局调研员及工会主席负责,都是摄影爱好者。这也是为最大可能地吸纳公安队伍中的文艺爱好者,并广泛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促进彼此间互动交流。
忌公安文化建设最后变成文件传达、墙壁上的协会牌。
部局对基层人才有了解和掌握。不妨可设立人才信息库。各地推荐或自荐。(可按标准设门槛。如加入省市文联需达到标准,加入全国文联标准如何。)方便组织开展活动。
最后,俺很是诚恳地希望《公安文化建设五年规划》重在实施,落实基层,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