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铿锵玫瑰 |
今日,收到狼D替我拙文写的书评,感动之余,多惴惴,怕是承受不起此等溢美。
收藏。拜谢。
(写在前面的话:前些日子,收到蝶衣君寄来的书作。看着扉页上的签名,心生谢意,决定看后不揣浅薄,斗胆写些拙劣的文字以记阅后之感。
与蝶衣君结缘于文字,相识时间不长,一直是淡淡的君子之交。但她每每遇上便称我为狼弟(此称呼源于我先前的网名),后来于论坛上发生二三事,更深感其诚、善的待人之道与豪爽的性格。
收到此书已有十余日,因杂事所误,昨日方看完。遂以下面短短文字以记读后感。
《铿锵玫瑰》,卢嫈著。文汇出版社,2008年1月版)
笔端流虹,轻语有声
文/水墨流冰
轻声浅语却韵思流转,一如此书素淡的封面设计,雅致且令人寻味。
这是一本柔情细腻的书,尽管《夜灯》一辑中描写的是那些威严的警察群体;这是一本回荡着摇橹声的书,作者引领着我们穿越江南温润的空气,在瓦檐下空寂地《听雨》;这是一本茗香萦绕的书,《心语》里,蝶衣君挑灯翻动书页,细语相叙,杯中茶温正宜。
《铿锵玫瑰》是文友蝶衣君的著作,以一个女警官的视角描所见,绘所感,述所思。她有着爽朗的性格,亦有着纤敏的内心触角。一身警服无碍其以女性独有的切入点去观看身边的人、事、物、景、文。在此书中,读者看到的不仅是那些字里行间构筑出的“空间”,更多的是情境交融的独特“境界”。
第一辑:《夜灯》——威严并温情着
警察题材的作品并当下不少见,无论是影视媒体还是文字篇章,人们通过这些载体,己经将警察这个原本概念化的形象具化得有血有肉。蝶衣君作为一名女警,对身边的这个圈子自然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目光及人所不及之处,方能语常人所不明之道。
蝶衣君描写这些同事们的文字类似白话小说中的白描。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用华丽的行文技法来表达,写人叙事都只是平和地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静水深流的感觉。她仿佛是在不经意地讲述,但听着听着,读者就不知不觉地合上了她的节拍,跟随着蝶衣君一起心潮起伏。但又不是完全地运用白描,字里行间,那些感慨与反思,时不时轻柔地叩击着读者的视线,书中的人和事,也就在掩卷后的闭目冥思间血肉丰满起来。
赞扬与歌颂,通常是这类题材的主旋律,这辑《夜灯》也未能未俗。但不落窠臼的是,蝶衣君采用了一种相对冷静的方式,以一种尽可能的客观来传达她的观点。无论是案情还是人物,她的文字语言始终不动声色地展示着。诸多细节的铺陈,亦不繁絮,朴素却能让读者融入书页中去,不经意间,警察这个原本看起来有些神秘的职业,便成了身边能觉察到体温,听得见呼吸的朋友,在敬佩的同时,对他们多了许多的理解。
第二辑:《听雨》——轻灵并感性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蝶衣君是个喜欢旅游的人,寄情于山水间,亦沉思于楼宇之中。
与《夜灯》相比,《听雨》这一辑则感性了许多。蝶衣君的足迹里,没有到此一游的浮华,多的是且行且思的低吟,间或有几声长笑响起,昭示着作者豪爽的性格另一面。
蝶衣君眼中的山水桥榭是写意的,在《听雨》这辑游记中,很少见到她具体地描绘景色,空间与张力,在行文中处处可见,犹如淡彩的写意山水,用墨简约,却引人睱思。
可能与性格有关,文人游历山水总是少不了感花伤月,蝶衣君却不尽然。《听雨》中有对旧事的回忆,也有独坐窗前的幽思,然而更多的是反思、感悟、叩问与探究,这就使得这一辑的文章大为可读,增加了深度和厚重感。
蝶衣君应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听雨》中典故信手掂来,诗句随口而诵,若不是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功底是做不到这点的。尤其是几篇与茶和紫砂壶有关的文章,看得出她对茶和壶的相关知识及衍生文化的积累很深,熟稔于胸后,流露在笔端方能呈现出一种闲庭信步般的从容。
第三辑:《心语》——凝望并审思着
这是一辑书评类文章。从蝶衣君阅读的篇目来看,她的选择性很强,都是一些直抵人性深处,关照人文精神且贴近现实的著作。由此也可推断出蝶衣君的精神境界与人生观。
自有文明始,人类便在不断的拷问人性,大凡优秀的作品,都象月光一样照耀着人们的心灵。
蝶衣君似乎并不满足于被月光照耀,她在解读作品的同时,也在解构作品。她的书评中有许多的问句,这些问句是有生命力的,看似无言,却齿衔答案秘而不语,在无声之处纠集顿悟的力量。
她在这些书评中摸索着复杂的人生脉络,梳理着悲与喜的前因后果,试图将浮华化繁为简,直接透视人物内心的隐秘之处。这种努力,反映在文字上就是一种洗练的通达,尽管一些观点我不是完全的同意,但她的这种目光远望的态度,着实让人敬佩。
《铿锵玫瑰》这个书名我更倾向视之为一种姿态,刚柔并济只是表面。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深刻是其中的深思,这种在刚与柔间游走的感觉是一种深刻的表达,让我在合上书本后还久久沉浸其中。
铿锵的玫瑰有着异于寻常的美丽,我希望它开成花海,辽阔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