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闲池花落 |

文/蝶衣君
我对泉城印象,初自学生时代课本,即老舍《济南的冬天》:“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于是暗自臆想着,这该是如何一种打动心扉的场景?期盼着有一天能真真切切徜徉于这片风景中,在柳絮轻扬间聆听泉水叮咚。我此番济南之行,凑的是另一个极致,于炎热的夏季行走在青山绿水中,在奔跑涌动的泉水间感受古城那份独有的清凉与透彻。
而今,随着古城改造,清丽风光早已随历史变迁沉睡于记忆湖底。潮湿的街巷,迎风摇曳的柳枝,便永恒地定格于老人们无限怅惘的心底。
步入趵突泉公园,迎面听得湍湍水流,铮铮淙淙。寻声觅去,但见小溪边,水潭壁,石缝间,到处是翻滚、跳跃、奔跑的泉水,如珍珠般晶莹剔透,不紧不慢地,间或翻腾出一两粒水珠;若游丝般缥缈若无地游弋于清澈见底的潭壁;似飞流直下的瀑布,在坚硬的岩缝间以生动的姿势,澎湃而出。青翠柳丝轻拂笑颜,万斛珠玑竞相翻腾。形态迥异的泉水为自然景致增添无穷情趣。而一首“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让心生几许戚戚。
于曲折回廊间穿行,有 易安居士故居深掩于此。相传,清照曾于此填词吟诗,《漱玉词》即因漱玉泉而得名。年少轻狂时的我,极喜爱诗词,闲来无事,便常温习临摹。而今十年一觉扬州梦,醒来不知归处,昔日的诗情黯然于了无情趣的俗事。而今,再看易安词,却已没了那份婉转悱恻的私情,而更多的则是关注其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探寻。
清照工书擅文,精通音律。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切肤之痛后的她,一改初期的清俊疏朗和中期的离愁别绪,“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走出儿女私情,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患与关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文字大气凛然,倜傥有丈夫气概。
杨慎在《词品》中评之:“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之列,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更是赞道“盖不徒俯视中国,直欲压倒须眉。” 清照的词,一如她的人生经历,某种意义上,便该是她生命最真实的写照。于是,揣摩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她经历那样的人生惨痛:丧夫,失国,流离失所,却始终敢于直面人生,该是一种何等宽广的胸襟?而相形之下,安于营营碌碌的我,是不是该扪心自问下?
思绪飘乎间,忽闻水声震耳发聩,寻声而去,转过一个回廊,眼前顿然开阔,三组泉眼势均力敌,自一泓碧波间喷涌而出。轰若击毂,珠花四溅。“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历城县志》)。”珠雾袅袅间亭台楼榭错落有致。
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合,而乾隆御题“天下第一泉”则岿然水云间。令人诧异的是,大群大群色彩斑斓的鱼儿就这么安然若素,浑若无人地穿梭于碧波暗流间嬉戏觅食,似乎这纷纷扰扰的红尘本与之无关。心忽然变得澄明,原来世间诸事,执拗与迷惘,原本只是被浮云障碍了视野而已。风动也好,幡动也好,归根结底,那只是心动而已。如是,沉闷许久的心蓦然开释。再回首来处,心戚戚,似乎于这不尽繁华里,看见了掩映在半城清泉半城柳丝里,另一个呢呢喃喃的我,一步三徘徊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