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记
文/蝶衣君
九十年代前期,国家实行房改政策,看着比我早两年毕业的师哥师姐花个万把钱就房改到八九十平方的三居室,心里痒痒地不是个滋味。毕业三年后,终于卯足资本与外子办上红派司,天堑变通途,紧追紧赶算是搭上单位房改末班车,虽然价格已是不菲,同样面积已飙升至五万。但终于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无论如何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外子兴高采烈地一手包办装修事项,那是九十年代中期,全民尚处于装修初级阶段,市场缺乏规范理念,装修队伍游兵散勇,手艺粗糙,千篇一律的水曲柳或墙纸护墙,大理石铺地。人走进去,很有误入酒店包间的错觉。楼上楼下,隔壁邻居,基本就是一个格调。你家用花色玻璃吊顶,我家也不甘落后,我家用软体护墙,他家也赶紧整上。即便是不小心串门走错楼层,一下子也真分辨不出你家他家。
终于安顿下来,那新鲜感自是没得说。只是,没两年,磨合期一过,弊端便开始显山露水。先是楼层,因外子在单位分房资格最嫩,只能按资排辈拿到顶楼,每日里爬上爬下,气喘嘘嘘不说,万一家里整上大件,还得满大街去找搬运工人代扛上楼,价格也自得按楼层层层加码,让人很是心疼羞涩的钱袋;随着宝宝出世,家里原本并不宽敞的空间变得更狭窄起来,婴儿车,小摇篮,到处占据地方,一到阴雨天,满屋子挂的万国旗让你简直有误入迷魂阵的架势;由于房屋质量缘故,一场暴雨堵塞下水道,家中顿时水流如注,遂着地板缝隙一路延伸至四楼、三楼,家具发酶,地板变形,苦不堪言,因为小区没有形成气候,物业管理不到位,无奈只得陪着笑脸去遭水淹的邻里家打招呼,末了,自己捏捏鼻子掏腰包维修屋面;楼前原本开阔空地,冷不盯搭起汽修厂,每夜里,叮噹叮噹的敲击声,让睡意朦胧的神经倍受刺激,整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忍无可忍下决定换房。其间,不时有朋友介绍,不是嫌地段偏僻,就是对套形不太满意。一日,无意路过城南某处,发现正在建设中的房子外观形状较接近自己理想。与朋友打听,回复说赶巧他在那里预定过一套四房两卫户型,因某些原因,正决定改换别处。随即兴冲冲前去参观样房。而一走进这两进间套型的房子,我便被其宽敞的客厅,明媚的房间所吸引。因这三楼便是顶楼,便暗自揣摩,打通楼板,巧设楼梯,山尖阁楼大有可利用价值。
在后来装修过程中,通过实地勘察,精心策划,巧添洗衣房,晾衣房,储藏室,小小阁楼被充分利用起来。高处活动区,低矮处设柜,家中杂物被秩序井然地储藏于阁楼上,为居室宽敞空间创造不菲价值。
有一种感觉叫一见钟情,用在这里,虽然不是很形象、很贴切,却极符合我当时感觉。缘来是你,就这套了。砍价钱,签协议,一切顺利如斯。我看中房子位于这座城市的主干线上,市侩些说,升值潜力必定无限。果不出所料,就在我大张旗鼓进行装修时,一切利好消息相继出台:一路之遥的空地上,全市最好的学校——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相继搬来做邻;五百米外原本废墟山地,被规划成为占地十数亩的森林公园,入口处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娱乐场所紧紧毗邻相拥,快客车站,火车站,就在不远处的路口,氿滨景观大道,延伸而来,将原本狭窄的道路,变成这座城市最富有想象力的街道……等待我装修完毕,正式入住时,这里俨然成为这个城市夜生活最繁华的地段。
因当时地段偏僻,开发商未必能预见这不久将来的城市规划。故房价绝对低廉。买房时囊中羞涩,袋中仅几万元积蓄,在当时工资情况下算是鼓足勇气拿下房子,经过艰难的七拼八凑,朋友支持,父母赞助,公积金贷款(当时最高封顶十万),搭着朋友贷款便车又帮忙贷了几万,总算是勉强拼凑出三四十万,房子,装修,家具便全都有了。四年后,提前还贷,累积利息二万元。而原先旧房索性出租,以房养房,每年万余元房租收入,去掉贷款利息,还小有赢余。前两年房地产行情大涨,同地段房价已飙升一倍多。也就是说,短短四五年功夫,带来近二十万增值财富。由此可看,买房便该算是最显理性的投资,尤其在这房地产事业持续增长的年代,贷款买房更是值得推崇的消费理念。
行文至此,想起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却很能说明买房理念:两位不同国籍的老太太在见上帝前,中国老太欣慰地说,我积蓄了一辈子钱,终于置上一套新居;美国老太同样欣慰地说,我终于把二十年前贷款买房钱给还清。
寻寻觅觅,那房却在灯火斓珊处……
还犹豫啥?嘿。
后记:这篇是应朋友之约写的命题稿件。老实说,偶的买房经历太顺利,没那些一波三折的起伏。文字写得很勉强,诸位就将就着看吧。嘿。
那啥,还在看房的谁,不如乘早下手吧。这是偶作为过来人的忠告,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